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2019年军队文职教育学专业科目考前30分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4-04 10:12 教师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四)中国教育史高频考点

1.教育的起源

代表人物

观点

历史地位

神话起源

董仲舒、朱熹、宗教

教育神(上帝或天)创造

最古老

生物起源

利托尔诺、沛西•能

动物的本能行为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

心理起源

孟禄

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

米丁斯基、凯洛夫

社会生产和人的发展需要

2.中国古代教育发展

朝代

教育发展

最早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

 

官学体系:“国学”(小学、大学)、“乡学”

教育内容: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

官学衰微,私学大兴

诸子百家中儒、墨两家被称为“显学”

汉代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设立太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

隋代

隋炀帝时期,定“十科举人”,这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宋代

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

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

清代

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3.诸子百家的教育思想

思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子

人性

 

性善论

性恶论

 

教育作用

“庶、富、教”

“性相近,习相远”

保留善性

化性起伪

素丝说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培养目标

君子

大丈夫

大儒

兼士、贤人

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

明人伦

 

 

教育内容

文、行、忠、信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科学技术、

思维能力

原则方法

因材施教(首次采用)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深造自得

盈科而后进

闻见知行

三表法

主动

教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最尊师

4.《学记》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教育作用:对社会政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启发性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君子之教,喻也。”

循序渐进原则:“学不躐等也。”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课内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

5.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人物

思想

董仲舒

《对贤良策》

“性三品说:人性分为“圣人”、“中民”、“斗筲”三性

王充

学知与闻见、思考与求是、“问难”与“距师”

颜之推

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

韩愈

《师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

王安石

创立“三舍法”

朱熹

小学阶段(8-15)“教以事”,大学阶段(15以后)“教以理”

“朱子读书法”

王守仁

“心即理”、“致良知”

黄宗羲

公其非是于学校

颜元

漳南书院、“实德实才”

6.近代各阶级的改革

洋务派

维新派

 

 

 

 

改革

举措

1. 创办学堂

方言学堂(1862年创办京师同文馆)

军事学堂(1881年北洋水师学堂)

技术学堂(1869年福建船政学堂)

 

1.兴办学堂

广州万木草堂

长沙湖南时务学堂

盛宣怀创办北洋西学堂和南洋公学

上海的经正女学

1898年京师大学堂(1912更名为北大

2.派遣留学

派遣幼童赴美留学(首批官派留学)

派遣留欧学生

2.创办报刊

北京《中外纪闻》,改名《万国公报》

上海《强学报》

 

3.创办学会

北京强学会和上海强学会

7.近现代教育思想

人物

思想

 

蔡元培

“五育并举”: 军国民、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感教育

改革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教育独立思想:经费、行政、学术和内容、脱离宗教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晏阳初

中国问题:愚、穷、弱、私

“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三大方式”: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

梁漱溟

中国问题:文化的严重失调

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

黄炎培

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陈鹤琴

“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的教材”

“活教育”的教学论(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三、高频习题

(一)单选题

1.教育是( )。

A.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B.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活动

C.现代社会特有的活动 D.人类与其它高等动物独有的活动

【答案】A

2.人的语言、思维、记忆等发展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答案】B

3.“言传不如身教”、“法古今完人”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自我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说服教育

【答案】B

4.孔子在面对不同学生提出的相同问题时总会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回答。如某生生性犹豫,孔子鼓励他立刻行动;某生生性鲁莽,孔子叫他三思而后行。这说明教师劳动的特点是( )

A.专业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 D.创造性

【答案】D

5.第斯多惠提出“一个坏的老师奉献一个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教人发现真理”由此可以判断他主张( )

A.启发性教学 B.循序渐进性原则 C.接受性教学 D.巩固性教学

【答案】A

6.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哪一种基本特性( )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答案】A

7.艾宾浩斯用遗忘曲线来表明遗忘进程的不均衡规律是( )

A.很慢 B.先慢后快 C.很快 D.先快后慢

【答案】D

8.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对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是学习中的( )。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答案】B

9.张老师问铭铭:“铭铭,你有妹妹吗?”铭铭迅速回答:“有”。紧接着张老师问铭铭:“你妹妹叫什么名字啊?”“欣欣”“欣欣有姐姐吗?”“没有”。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铭铭的思维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B

10.“只要考出好成绩就不会挨骂”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规律中的(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答案】B

11.西周学校以“六艺”为课程,以下不属于“六艺”的是( )

A.诗书 B.礼乐 C.射御 D.书数

【答案】A

12.民国初年,五育并举的方针是(  )由提出来的。

A.蔡元培    B.陶行知    C.陈鹤琴    D.晏阳初

【答案】A

13.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欧洲近代教育家是( )

A.卢梭 B.夸美纽斯 C.乌申斯基 D.福禄贝尔

【答案】B

14.19世纪以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被引入教育研究,提升了教育学的科学性。将心理学中的统觉观念用于教学,强调教育学科学性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裴斯泰洛奇 C.赫尔巴特 D.康德

【答案】C

15.批评传统教育“或多或少地为遥远的未来作准备”,提倡“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的( )

A.杜威 B.斯宾塞 C.卢梭 D.洛克

【答案】A

(二)多选题

1.下列与“盈科而后进”体现相同教育原则的是( )

A.不陵节而施 B.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C.不悱不启 D.随人分限所及

【答案】AB

2.教师的成长阶段包括( )。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自我阶段

【答案】ABC

3.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是指( )

A.学校中心 B.教师中心

C.课堂中心 D.学生中心

【答案】BC

4.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由三方面内驱动力组成,他们是( )。

A.成就内驱力 B.认知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答案】BCD

5.创造性思维影响个体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包( )

A.流畅性 B.灵活性 C.新颖性 D.独创性

【答案】ABD

责任编辑:郭爽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

>>更多教师政策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关于做好2022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开招聘工作的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重要通知:国务院督导教师工资收入落实情况全国各省学校代码查询【军队文职】必看!权威公告解读,你想知道的都在这!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互动交流

  •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

  • 微信公众号:htjiaoshi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