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综合试题12

http://jilin.hteacher.net 2023-09-14 11:17 吉林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案例分析题

中学:

阅读下面一位教师讲授统编版七年级《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二、初次默读,废墟求生,发现奇迹。

师:这篇文章比较长,有2000多字,我们继续用默读的方法阅读这篇文章。关于默读,于漪说:“不出声地读书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宁静方能致远。”叶圣陶也说:“默读才有时间咀嚼,才能辨出真滋味来。”前一个单元在速度上应该已经有所训练,现在让我们来巩固一下。

师:默读有速度: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每分钟进入视野的文字不少于400字,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生:(默读)。

师:读完了,大家能否用一句话告诉我,牧羊人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生:老人在一片废墟上种树,把这里变成了一片沃土。

师:种了多少年?

生:35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文章第(15)段中说“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19)段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师:是啊!牧羊人35年如一日在这片废墟上默默种树,终于把那片荒漠变成了绿洲。35年的悠悠岁月,多么漫长,文章却只在2000余字中就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了这样一个奇迹。作者重点叙写了几次遇见牧羊人的经历?

师:默读要动笔。动笔圈点勾画,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弄清文章的来龙去脉。请同学们找到“我”三次见到牧羊人的时间、牧羊人的情况和高原的情况。

生1: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是在1913年,牧羊人孤独、安静地生活。周围是光秃秃的废墟。

生2:第二次见到牧羊人是1919年,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当年种的一万颗橡树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

生3:第三次见到牧羊人是1945年,牧羊人已经87岁。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师:“我”为什么要多次去见牧羊人呢?牧羊人在这里创造了什么样的生活吸引了我?请大家默读文章(3)到(6)段。

生1:“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是自由的。

生2:“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是恬静的。

生3:“餐具洗得干干净净,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是精致的。

生4:“他刚刚刮过胡子。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是闲适的。

师:我发现有一类词特别适合表现牧羊人的这样幸福、舒适的生活方式。哪一类词?

生:叠词。

师:叠词:读起来有音乐的韵律美,具有悠远绵长的韵味。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对叠词的品读,确实能感受到牧羊人为自己经营了一个如此幸福、舒适的小天地,那么这个小天地之外真实的环境是怎样的呢?第二段中有没有叠词也能表现这一点。

生: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师:能否用第(2)段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他所处的环境?

生:废墟。

师:那么什么是废墟呢?结合第(2)段内容来猜一下?

生:曾经有人住过,但是现在却被破坏了。

师:老师看过这部原著影片,名字叫《植树的男人》,这里是因为常年遭受自然环境龙卷风的袭击,气候异常干燥,寸草不生。人们经受不住,都带着失落和怨恨纷纷离开了这个地方。但是牧羊人留下来了,而且还在这片废墟上创造了幸福、舒适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问题】请评析案例中教师是如何发挥引导作用的。

关注公众号

推荐阅读:

教师招聘考试公告

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职位表

教师招聘报名时间

责任编辑:云云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更多吉林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2024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十六)2024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十五)2024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十四)2024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十三)2024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十二)2024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十一)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