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语文教师招聘笔试-修辞模拟题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8-27 09:04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选择题(共40小题)

1.下面是对几个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选出有误的一项(  )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句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B.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性德《长相思》)句中的“榆关”指边关,运用借喻手法简洁的表现出诗人护卫皇帝,恪尽职守,但也山重水复,历经艰辛的情形

C.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李白《与夏十二等岳阳楼》)句中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D.“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句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指出项羽之败的原因,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答案】选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借代的修辞手法。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构成要素是“本体”、“代体”、“相关性”,借代只出现“代体”。借代种类比较多: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专名代泛称,材料代本体。形象代本体,借事物的名称代替该事物,借作者代著作。

A.分析正确;

B.“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榆关”不是借喻,而是借代指边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C.分析正确;

D.分析正确。

借代使用应注意: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借代的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2.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C.雕阑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D.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答案】选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借代的修辞手法。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构成要素是“本体”、“代体”、“相关性”,借代只出现“代体”。借代种类比较多: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专名代泛称,材料代本体。形象代本体,借事物的名称代替该事物,借作者代著作。

A.借代,“绿”与“红”借代“叶”“花”;

B.借代,“丝竹”借代“乐器”,“案牍”借代“公务”;

C.借代,“雕阑玉砌”借代“宫殿”;

D.拟人,“不谙离别苦”拟人的感情。

借代使用应注意: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借代的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3.下列各句中,没有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我一眼认出了胡杨,他直立在无边的荒漠里,似乎有着无以撼动的坚韧,仿佛饱含了日月的精华

B.在自我介绍之后,杨超越突然表示要为粉丝清唱一首。结果这一清唱,唱出了一个大型车祸现场!

C.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了尘雾和碎末

D.上海弄堂的房屋,鳞次栉比,看上去有些乱,实上错落有致,实在是农人撒播然后丰收的麦田。

【答案】选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借代的修辞手法。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同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A.拟人,把胡杨人格化,写它的状态“直立”,写它的品质“坚韧”;

B.比喻,把“杨超越的清唱”比作“大型车祸现场”;

C.拟人,比喻,把“巨浪”比喻成“大块的翡翠”,把“水雾”比喻成“尘雾和碎末”,拟人,“抱起”“恶狠狠”“甩到”这些动作神态描写,是把狂风模拟成人来写;

D.比喻,把“上海弄堂鳞次栉比的房屋”比作“农人撒播然后丰收的麦田”。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如同等,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等连接。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4.下列各句,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

B.我们体内的海同时又是个减震器。

C.我们好像听到了画上弹奏的七弦琴的曲调。

D.杏花村的酒醇美甘甜,十里地外就能闻到酒香了。

【答案】选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拟人、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同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拟人的动作和情感。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A.拟人,“山的寂寞”拟人的情感;

B.比喻,把“体内的海”比作“减震器”;

C.无修辞;

D.夸张,“十里地”距离上夸张。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如同等,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等连接。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B.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C.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D.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光赤赤肩背上

【答案】选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同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A.比喻,把“蒙住自己的耳目的人”比作“井底之蛙”;

B.比喻,把“月光朗照”比作“酣眠”,“淡淡的云不能朗照”比作“小睡”;

C.拟人,靴子“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拟人的情态,“挤缩”拟人的动作;

D.比喻,把“小鞭炮”比作“落雨”。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如同等,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等连接。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6.下列各句,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这是杰克•弗洛斯特的名片

B.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C.卓玛长得真得很像她的妈妈

D.体育课上,有的同学在打篮球,有的同学在踢足球,有的同学在踢毽子

【答案】选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同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A.比喻,把“杰克•弗洛斯特的名片”比作“枯叶”;

B.反复,“你在哪里”反复;

C.无修辞,“像”不是比喻词,卓玛和妈妈都是性质同类,不构成比喻;

D.排比,“有的同学在”排比。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如同等,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等连接。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忠魂不泯一腔热血化春雨,大义凛然千秋壮志泣鬼神”,上面这组对偶句,对仗非常工整

B.“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去。他再三叮嘱,甚是仔细。”这些加点的词都是副词

C.“素湍绿潭”“德隆望尊”“穷冬烈风”这些都是并列短语

D.“长空的大风经过这里,停下脚步;洁净的甘泉日日与他相伴,也终于明白了它;山顶的松树时时顾盼着它,和它心意相通。”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答案】选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明确:基础知识包括词语、句子、修辞等,考生应在积累的基础上,调动头脑中知识储备,进行作答。短语的类型从结构上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中补短语(补充短语)、并列短语(联合短语)。结构特殊的短语还有:连动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复指短语)、介宾短语等等。

A.“对仗非常工整”错误,“不泯”和“凛然”对仗不是非常工整,“不泯”是动词,“凛然”是形容词;

B.说法正确;

C.说法正确;

D.说法正确。

判断短语类型的窍门:

1、从各类短语的成分间入手

2、从短语构成成分的性质入手

3、从短语形式上的特征或标志入手

4、从短语的意义入手

8.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答案】选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借代的修辞手法。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构成要素是“本体”、“代体”、“相关性”,借代只出现“代体”。借代种类比较多: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专名代泛称,材料代本体。形象代本体,借事物的名称代替该事物,借作者代著作。

A.借代,“樯橹”借代“曹军”;

B.借代,“黄发垂髫”借代“老人小孩”;

C.借代,“金戈铁马”借代“精锐部队”;

D.比喻,把“浪涛”比作“霜雪”。

借代使用应注意: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借代的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9.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年轻、旺盛的精力像风在吼;我热情、澎湃的生命似水在流。(拟人)!

B.回来,我的青春!回来呀!(反复)

C.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比喻)!

D.孩子们的祝福是美好的,为什么我们不能以美好的心态来对待孩子们呢?(反问)

【答案】选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同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A.比喻,把“我年轻、旺盛的精力”比作“风”,把“我热情、澎湃的生命”比作“水”;

B.反复,“回来”反复;

C.比喻,把“山”比作“眉黛”,把“小屋”比作“痣”;

D.反问,答案在问句中,即我们要以美好的心态来对待孩子们。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如同等,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等连接。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10.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一粒大的白色的陨星/如一滴冷泪流向辽远的夜(何其芳《爱情》)

B.依稀记得你目光闪烁/眼睛里薄冰隐现/似灵魂漂出(王自亮《舟欲行时》)

C.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林徽因《人间四月天》)

D.中国地图在清朝也患过重病/只一夜/它就瘦了一百万平方公里(张锋《本草纲目》)

【答案】选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同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A.比喻,把“陨星”比作“冷泪”;

B.比喻,把“眼泪”比作“薄冰”;

C.比喻,把“你”比作“云烟”“风”“星子”等;

D.拟人,“患过重病”“瘦”拟人的情态;夸张,“只一夜”时间上夸张,形容土地减少之快。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如同等,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等连接。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11.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②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④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一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

A.①比喻 ②反问 ③排比 ④比喻

B.①夸张 ②设问 ③排比 ④比喻

C.①比喻 ②反问 ③排比 ④夸张

D.①比喻 ②反问 ③夸张 ④夸张

【答案】选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比喻、反问、排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同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句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①比喻,把“头”比作“拨浪鼓”。

②反问,答案在问句中,意思是:像这样的老师,我们喜欢她,愿意和她亲近。

③排比,“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排比。

④夸张,“把屁股摔成两半”形象上夸张。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夸张可以分为:(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1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B.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答案】选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比拟的修辞手法。比拟就是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者是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格式。被比拟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比拟的事物称作“拟体”。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拟物有时是把人当做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A.没有运用比拟,主体是人,站在人的角度直接表述,没有当成他物来写;

B.比拟,“春风”“秋风”拟作人的情态“嫁”和“误”;

C.比拟,菊花拟人的动作情态“宁可”“抱香死”。

D.比拟,桃花拟人的动作“笑”。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1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陆游《卜算子》)

B.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周邦彦《苏幕遮》)

C.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比拟的修辞手法。比拟就是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者是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格式。被比拟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比拟的事物称作“拟体”。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拟物有时是把人当做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A.比拟,梅花“寂寞”“独自愁”拟人的情感;

B.比拟,“窥”拟人的动作;

C.借代,“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代指“自己的雄心”;

D.比拟,“殷勤”是拟人的情态。

【答案】选C。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14.下列古代名句中,没有使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  )

A.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C.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D.﹣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答案】选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对比的修辞手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

A.对比,“战士”奋战沙场和“将军”醉生梦死作对比,

B.比喻,比喻,把“浮云”比作“游子意”,“落日”比作“故人情”;

C.对比,把大的“天地”和渺小的“沙鸥”作对比;

D.对比,把“朝夕”的处境作对比。

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同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如同等,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等连接。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15.下列各项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其他各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举酒欲饮无管弦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答案】选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借代的修辞手法。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构成要素是“本体”、“代体”、“相关性”,借代只出现“代体”。借代种类比较多: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专名代泛称,材料代本体。形象代本体,借事物的名称代替该事物,借作者代著作。

A.借代,“管弦”借代“音乐”;

B.借代,“黄发垂髫”借代“老人小孩”;

C.借代,“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

D.设问,自问自答,问在哪里酒醒,答酒醒处在杨柳岸晓风残月。

借代使用应注意: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借代的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16.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同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A.比喻,把“飞流”比作“银河”;

B.拟人,“落花”拟人的动作“护”;

C.比喻,把“雪”比作“梨花”;

D.比喻,把“白菊”比作“霜”。

【答案】选B。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如同等,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等连接。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17.下面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D.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答案】选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同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A.借代,“轩冕”借代“功名爵位”;

B.比喻,把“浮云”比作“游子意”,“落日”比作“故人情”;

C.比喻,“大漠沙”比作“雪”,“燕山月”比作“钩”;

D.比喻,把“形单影只离家的自己”比作“千里雁”和“九秋蓬”。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如同等,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等连接。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18.下列选项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B.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李商隐《安定城楼》)

C.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D.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

【答案】选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用典的修辞手法。用典就是引古事来比今事以抒发情怀的手法。了解用典需要了解典故本身的意义,要了解作者用典的意图。

A.用典,运用羊祜功业得成的典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情;

B.用典,这两句借用《庄子•秋水》“惠子相梁”篇的典故,以庄子和鹓雏自比,意为自己并非汲汲于功名利禄之辈,不料谗佞之徒却以小人之心度之腹;

C.用典,反用晋人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菱和鲈鱼脸的美味,遂弃官回乡的典故,表现自己不学张翰秋风思归,耻于归隐,反衬自己胸怀复国之雄心壮志;

D.对偶,“舞低杨柳”对“歌尽桃花”,“楼心月”对“扇底风”。

用典方式:

关注公众号

责任编辑:大白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

>>更多教师招聘通用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全国中小学各学科、各版本电子课本汇总教师职业道德——特征知多少教师招聘中小学体育笔试试题12023年5.7事业单位联考(言语理解)送分题2023年507事业单位联考《职测》判断推理命题趋2023年507事业单位联考职测(数资)送分题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互动交流

  •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

  • 微信公众号:htjiaoshi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