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模拟题(三)

http://www.hteacher.net 2018-12-26 16:33 教师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模拟题(三)

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分: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譬喻(pì) 伶俐(líng) 蹲踞(jù) 挑剔(tì)

B.苋菜(xiàn) 蹩脚(bié) 逮捕(dài) 发怵(chù)

C.脂肪(zhǐ) 门楣(méi) 发蔫(niān) 捞起(lāo)

D.执拗(niù) 皈依(guī) 吹嘘(xū) 编纂(zu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殉职 徇情枉法 经纶 含辛如苦

B.骄艳 矫揉造作 纯粹 鞠躬尽瘁

C.雅致 鸦雀无声 震撼 九霄云外

D.勘测 疲惫不堪 赡养 一愁莫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菜籽油含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等三种人体 的脂肪酸,还有油酸。菜籽油能 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还能促进肝内胆固醇的降解和排出,因此,它对 心血管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A.必须 抑止 防治 B.必须 抑制 防止

C.必需 抑止 防治 D.必需 抑制 防止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对这个问题,你说应这样,他说应那样,我真是莫衷一是。

B.这位青年女演员在近来的电影中炙手可热。

C.中国女排在先失两局的情况下,第三局破釜沉舟,调上全部精锐人马,拼力反击,终于反败为胜。

D.战士们奋战了一天一夜,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但是他们忘乎所以,继续与山火搏斗。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爸爸去哪儿》热播后,引发了育儿专家的讨论,指出了父亲带孩子的许多可取之处,比如爸爸懂得适度冒险,善于理性思维等。

B.MH370自从失联以来,中国政府展开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搜救行动,连日来,搜救发现的疑似物体被证明是海上垃圾。

C.随着《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播,“啤酒+炸鸡”成为流行生活方式,都教授阅读的《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一书也受到热捧。

D.班主任让林悦负责出一期庆祝端午的黑板报。这个任务,对于重理轻文的林悦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大难题。

6.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何满子)闷坐在窗根下,小嘴撅得能挂个油瓶儿。

B.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C.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D.他知道,在荒原中心绝不会有什么大海,大船。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到底去还是不去?我的同志。

B.“大家赶快做好准备,”张老师环视了一下周围的同学说:“接力赛马上就要开始了。”

C.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一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给了我们一些人生启示。

D.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变成乞丐的呢?

8.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①⑥②④⑤③ B.①⑥④②③⑤

C.④①⑥②⑤③ D.④②①⑥⑤③

9.下列关于古代文学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却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B.李商隐诗往往可作多方面的理解,这体现了其诗歌的多义性艺术特点。

C.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演义》不仅善于叙事,而且也长于写人,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如奸诈雄豪的曹操、仁爱宽厚的刘备和单骑救阿斗的关羽等。

D.《儒林外史》中,作者用讽刺的手法针砭时弊,运用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使滑稽的现实背后透露出悲剧的内蕴,将中国讽刺小说提升到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而无愧的地位。

10.下列选项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综合性学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B.综合性学习应体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C.体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D.更加注重教师的策划、组织、协调和指导

二、填空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1._ ,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12._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13.暖风熏得游人醉,_ 。(林升《题临安邸》)

1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_ ,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

15.对汉字的构造方式,传统上有“六书”之说。六书即:象形、 、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16.《 》是春秋时期荀子的散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

17.老舍的《四世同堂》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人们的心灵震撼和反抗斗争。其中,主人公 是祁家的长房长孙,既想“尽孝”,又想“尽忠”,苦闷不已,但他最终还是从矛盾、苦闷中得到解脱,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18.《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许多事迹都是以 为原型的。

19.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 的综合体现。

20.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 、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21-25题。(12分)

瓶庵小传

吴门枫江之市,有君子焉,人皆称曰瓶庵。或曰守口如瓶,取谨言之义。或曰瓶窄口而广腹,善容物者也。

瓶庵幼失怙废学,长自力于学,好文墨士,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朋友之穷老,无所归者,曰:“于我乎养生送死。”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尝僦小舟,问舟子曰:“几何钱?”曰数若干,瓶庵曰:“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乃增其值。故负贩人亦曰瓶庵盛德长者。吴门高士徐枋,难衣食,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

瓶庵年六十,家人将觞客,瓶庵曰:“吾将归故乡,以是费为祖宗祠墓费。吾六十,善病,不于此时一拜先陇①,更何待耶?”于是去倡建始祖祠修五世以上墓拜故旧之陇而酹之不令其子孙知。事竣,力疾游黄山而后返。里有事,尝就瓶庵平曲直,白徒②悍卒皆服之。或曰:“瓶庵之父,往侨维扬,会逆阉魏忠贤用事,有假其威虐人者,君以布衣叩阍③。抗疏,既危而免。”瓶庵殊多父风也,父尝刲股以疗亲痛,瓶庵父病亦刲股。瓶庵之妹死,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出。其孝友如此。于是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

【注释】①先陇:祖先陇地,祖墓。②白徒:本指无军籍临时征集的壮丁。此处指散漫无管束的人。③叩阍(hūn):向朝廷进言。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瓶庵幼失怙废学 怙:依靠

B.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 贤:有才德

C.尝僦小舟,问舟子曰 僦:租赁

D.吾六十,善病 善:很容易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朋友之穷老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①有假其威虐人者 ②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C.①以是费为祖宗祠墓费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①拜故旧之陇而酹之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文中看,人们称他“瓶庵”的主要原因是瓶子的口很窄而腹较大,很能装东西,比喻做人有度量。

B.瓶庵小时候辍学,但长大后靠自己奋力学习。他喜欢读书写文章的人,对有道德的人、隐士特别尊敬。

C.瓶庵的父亲在扬州时,阉党头目魏忠贤把持朝政,仗势压人。先生因此以平民身份给朝廷直言上书。

D.远近的人士都争先恐后地想要结识瓶庵,是因为他具有济贫扶弱、敬老爱幼、公正无私等优秀品格。

2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2分)

于 是 去 倡 建始 祖 祠 修 五 世 以 上 墓 拜 故 旧 之 陇 而 酹 之 不 令 其 子 孙 知

2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题2分,共4分)

(1)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

译文:

(2)瓶庵之妹死,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出。其孝友如此。

译文: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26-27题。(6分)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释】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26.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抒情的?请结合这首词进行简要分析。(4分)

27.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2分)

四、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8-30题。(15分)

离我太远了,皮兰

冯骥才

①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地方从来没听人说过,去了之后却永难忘怀,这个地方就是皮兰。

②对我来说,它实在太远;我在“远东”,它藏在地球西边亚得里亚海最上端那个海湾,好像掖在欧洲的胳肢窝里,皮兰就在这天涯海角似的地方。

③这个只有四千多人的小小的中世纪的古城,密集着层层叠叠两三层的小楼,全是雪白的墙和砖红色的尖顶。如果艳阳高照,白墙更白;一场雨后,红顶瓦变为深红——再给湛蓝、深郁和辽阔的大海一衬,色彩分外独特又鲜艳。这时,偶尔飞来几只极黑的乌鸦,醒目地落在屋顶或烟囱上。如此的景象,叫谁看了不醉?

④皮兰就像大地鲜亮的舌尖,伸进大海,舔弄着无穷而清凉的碧涛。

⑤走进皮兰,不像进什么名城,心理上会有意无意做点准备。在皮兰海边散着步,边走边看海上的美景,不经意就走到它城中心的广场上。欧洲的广场无论大小,四周的建筑都是城市的门面。皮兰的门面可没有花团锦簇般的大厦,一律是墙面斑驳甚至是破损的老楼,然而它们简朴、素雅、沉静,像中世纪的农夫农妇、工匠市民平和地站在那里;铺满广场的石板石钉早已磨得光亮,像铁的;一些长长的石条凳围着广场放了一圈,人们三三两两坐在上边消闲,一看便知是本城的百姓;两个女孩儿坐在那里逗狗;一位老妇人抱着婴儿晒太阳,旁边坐着个老头,舒舒服服打着瞌睡;一群男子在下棋,其中一个中年男人穿着很漂亮的海员制服,帽檐却斜着。年轻的父亲在教他的孩子学步,孩子乍着胳膊摇摇晃晃走在前边,父亲笑呵呵跟在后边,走着走着,情不自禁地和孩子走的姿态一样了。

⑥皮兰湾很静,适合扬帆出海,这里有桅樯如林的小码头。皮兰的海水比矿泉水还干净;海边的岩石上常常会悠闲地躺着一些沐日的泳装女子,粗粝的石块和光嫩的皮肤强烈地对比着;海鸥们常常在海面上自在地飞掠盘旋。

⑦偶尔能看到一两个背包的旅行者站在旁边贪婪地拍照。

⑧皮兰的地标是在城中鹤立鸡群般高高耸起的尖顶的钟楼,它叫人想到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钟楼,只是更简约更古朴一些。皮兰历史上曾属威尼斯王国管辖。广场立着一块石头旗桩,上边刻着的年号是1466,它是威尼斯王国时代的遗物吧。在威尼斯统治的漫长的五百年里,它骨子里已浸入太多意大利人的气息与气质,尤其是对历史的态度。街头巷尾处处可以看到历史的见证。一棵与一根石柱死死缠成一体的古藤,东一块西一块有刻痕的建筑残石,多半已经锈烂在土里的铁锚……没人去动它们。让它们以历史的原状存在。城中还有些中世纪的残垣断壁,更是地面上的文物。用不着标明“文保单位”,也被人们当做“沉默的老者”备受尊崇地活在人间。比如一座中世纪的修道院,早已荒芜,仅存中庭,只有一些残损的雕像或兽头放在廊子上,其他空空如也;人们把庭院打扫干净,却任由野草丛生,播放一些古典音乐——用音乐唤起的想象与情感装满它。这不是意大利人擅长做的事吗?

⑨没有人去拙劣地添油加醋,或者去涂脂抹粉“打造”它。历史是不需要加工的。

⑩无形的音乐是一种灵魂。古典音乐是历史的灵魂,皮兰人用它来轻轻唤醒历史。早在17世纪这里诞生了作曲家和小提琴家塔替尼。皮兰人在塔替尼去世二百年时,仍然怀念他,以他为荣,便制作一尊雕像放在广场的中心。

⑪真正的雕像都是为了一种精神,不是城市广告。

⑫最深厚的皮兰还是在城中往复迴绕的哥特式的老街老巷里。今天的皮兰没有为了“扩大旅游经济”而去放大街道尺度。老墙老屋老门老窗一切依旧,房中的生活设施却正在“现代化”。他们依旧在窗口伸出杆子晾晒衣服,依旧在窗框上挂满花盆,让五颜六色的花朵镶在阳光射入室内的地方;然而,钻进一些地下室地洞似的小门,里边艺术家工作室的照明、通讯与生活设施却十分现代。这些艺术品店很少出售千篇一律乏味的旅游商品,多是艺术家富于个性的创造。他们尊重历史,却又不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是一个劲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上拼命挤奶。

⑬这样的文化才是真正活着的。

⑭只可惜它离我太远了,皮兰。

28.第3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描写古城景物的?(5分)

29.请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30.联系文章内容,从语言表达和作者情感的角度,对最后一自然段加以评析。(6分)

五、教学设计题(25分)

钓鱼的启示

那年,我刚满十一岁。有一天,像往常一样,我跟着父亲去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

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问题】

31.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钓鱼的启示》(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写一篇教学设计。

六、案例分析题(12分)

下面是一位教师关于《中彩那天》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下列内容,并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中彩那天》的教学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文章出现的人物有父亲、母亲,还有——(生:“我”)。这节课,咱们先谈谈父亲,他面临了一个难题,这个难题指的是什么呀?

生:中奖的是库伯先生的彩票,不是父亲的,所以他想要不要把车还给库伯先生。

师:是留车呢?还是还车呢?可真难啊!如果你就是文中的父亲,有哪些理由为自己留下这辆车呢?请同学们仔细地默读一下课文,想想父亲留车的理由。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一下。(默读,圈画,交流。)

师:同学们的书本上留下了思维的痕迹。来,咱们交流一下,你找了哪些理由?

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生:我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所以我可以留下这辆汽车。

师:谁来朗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读得很流利,但我还没有听出梦寐以求的感觉。愿望再强烈点!

(生读)

师:强调了“自己的”,愿望强烈多了,还有谁想读?

师:强调了“梦寐以求”,好!这可是父亲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车呀!来,一起读!

(生齐读)

师:接着交流,还有哪些理由可以留下这辆车?

生:因为扩音器叫的是我的名字,所以我可以留下这辆车。

生:过后,两人都把这件事给忘了。因为两人都把这件事忘了,库伯先生并不知道我给他买的这个彩票中奖了,所以可以留下。

师:你们有那么多的理由可以留下这辆车,那就留下呗!干嘛又还了呢?我想问一问你们。来,你就是那位父亲:你们家生活那么拮据,你干嘛要还车啊?

生:因为中车的那张彩票是库伯先生的,他中了小汽车,应该是他的,做人要诚实。

师:这可是你梦寐以求的车啊,你真的舍得还吗?

生:我舍不得,但是它不是我的,就得还给人家,要做个守信的人。

师:你刚才都说了,库伯都不知道这个事,你还还车,你傻不傻呀!

生:因为诚实有信用能给我带来快乐。如果我留下这辆车,我会成天提心吊胆的,很不舒服。

师:说得真好,父亲是留下车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是还了车坚持为人的诚信呢?这才是困扰着父亲的道德难题。

师:写“德”字要注意,“心”上有一横,就像一把尺子,量出了人世间的是是与非非。这把尺子要把它放在心上,不要忘了!

师:当道德的天平不知该偏向哪边时,父亲为难了。作者是怎么写出父亲中彩得车后的为难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3~8自然段,想想课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父亲中彩得车后的为难?

(生默读)

师:哪些地方写出了父亲的为难?

生:这辆车已属于我家时,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是真的。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师: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他为难?

生:神情严肃。

生:中彩本来是个好事,父亲应该高兴,他却神情严肃。

师:对啊,他本应该高兴,但是他却——(生:神情严肃;)他本应该喜悦,但是他却—— (生:神情严肃;)他本该兴高采烈,但是他却——(生:神情严肃。)谁来读读这段话呀?

(生读)

师:你读得很流利,但是父亲此时可是神情严肃啊!请你来读!

(指名读,教师指导后齐读。)

师:作者抓住了“神情严肃”这一个神态,就写出了父亲的左右为难。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也写了父亲的为难呢?

生: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中了彩还不高兴,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向母亲诉说刚才的情形。

师:为什么从这里看出来呢?

生: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

师:嗯,说说理由!

生:因为父亲本来想擦去K,把这辆车占为已有,结果想到自己的妻子老对自己和孩子说:“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所以把车还了。

师:孩子们,父亲曾经试图擦去K字,留下这辆车,但是最终还是把这车——(生:还给库伯了。)他当时是多么矛盾、困惑、为难哪!从这一个“擦”字,就可以感受到父亲的为难。咱们也学着作者的样子来写一写父亲擦去K字时的情景。父亲自己一个人呆在屋里,看着两张彩票,他表情怎么样?动作怎么样呢?大家在小练笔上试着写一写。

(学生写)

师:咱们来分享一下吧!

生:父亲自己一个人呆在屋子里,看着两张彩票,只见他神情严肃,没有一点高兴劲,心中就像放了一块石头。他的手不停地颤抖着,始终不能擦去05102右上角的那个K字。因为他想起了妻子平常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所以犹豫不决。

师:犹豫不决,真好!他抓住了“手不停地颤抖”这个动作来写,不错。

生:父亲一人呆在屋子里,看着两张彩票,他左右为难,不知道05102上的K字是擦掉还是不擦?他心里像有一个打不开的结。但他又想起妻子说的话,所以神情非常严肃,他拿着橡皮的手非常紧张。

师:你看,写得多好,心里头有一个永远也打不开的结,把父亲的为难写得多么具体啊!同学们,咱们学着作者的样,抓住父亲的神态和动作,把父亲的左右为难写得更具体了。面对这个难题,父亲最终选择了还车。大家有没有想过,失去了这辆梦寐以求的车,父亲他得到了什么呢?

生:得到了信用。

生:他得到了朋友们的信任。

生:他得到了库伯先生对他的称赞。

生:他得到了库伯先生对他的尊重。

师:这正如母亲所说——

生:“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师:母亲是这样说的,父亲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

生: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困扰着父亲的道德难题,学习了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文中还写了“我”的情感变化,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咱们下一节课再探讨。

【问题】

32.请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谈谈它对阅读教学的借鉴意义。

七、作文(30分)

书法家的故事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清代乾隆年间,有两个书法家,一个极其认真的模仿古人,讲究每一笔每一画都酷似某某,如某一横要像苏东坡的,某一捺要像李太白的。另一个则正好相反,不仅苦苦的练,还要求一笔每一画都不同于古人,讲究自然。有一天第一个书法家嘲讽第二个书法家:“请问仁兄你的字有哪一笔是古人的?”后一个并不生气,只是笑眯眯的反问一句:“也请问仁兄一句,您的字,究竟有哪一笔是您自己的?”第一个听了,顿时张口结舌。

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走不出前人的框架,自然也就不会有自己的天地。

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2.观点鲜明。3.不少于800字。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模拟题(三)解析

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分: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A项,挑剔tī。C项,脂肪zhī。D项,编纂zuǎn。

故本题选B。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

A项,含辛茹苦。B项,娇艳。D项,一筹莫展。

故本题选C。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必须”和“必需”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副词,有强调语气,多作状语;后者重在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动词,作定语或作谓语。第一空重在表示菜籽油含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等三种人体不可缺少的脂肪酸,还有油酸。此处宜用后者。

“抑止”和“抑制”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表示制止住,使其不再发生;后者重在表示尽量控制,但并不绝对。第二空重在表示“尽量控制”。此处宜用后者。

“防治”和“防止”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表示预防和治疗,后面可接宾语疾病、病虫害等;后者重在表示预先设法制止,后面宾语一般是事情的发生。第三空所支配的宾语是“心血管的发生”,中心语是“发生”,“发生”只能“防止”没法“防治”。此处宜用后者。

故本题选D。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项,莫衷一是:指大家看法不同,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使用时要注意其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

B项,炙手可热:常被理解成中性词“火热”的意思,而正确意思是手一挨近就感到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是贬义词。

C项,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D项,忘乎所以:形容由于过度兴奋或得意而忘记了一切,含贬义。

故本题选C。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病的辨析能力。

A项,主语残缺,应该在“指出”前面加“专家”。

B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应该把“自从”放在句首。

D项,滥用否定,把“不是”改为“是”。

故本题选C。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掌握。

A项,何满子嘴撅得再高,也不可能挂住油瓶,此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何满子非常生气,嘴撅得很高。

B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借体“袁世凯”代替本体“印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

C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比作明珠。

故本题选D。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掌握。

A项,是主谓倒装句,在主谓倒装句中,句末用问号,句中应该在“不去”后面使用逗号,在“我的同志”后面使用问号。

B项,同一个人话语未完,“说”后面应该用逗号,句中“说”的后面冒号应该改为逗号。

C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间接引用,所以“柳暗花明又一村”后面的句号应该删除。

D项,此句是选择性疑问句,句末用问号,句中用逗号。

故本题选D。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排序能力。

④提出“人们的习见如何”总观点,①单独解释“艺术家”,乃“分说”的一部分,语段为“先总后分”的结构,所以,④应为最先;④先提及“艺术”后提及“科学”,所以,在分说“人们的习见”的部分,需要先阐明“艺术家”,后阐明“科学家”,因此①紧跟④;而这种观点是被反对的,因此,“这种观点”指的是④①⑥,接②顺理成章;接下来再按顺序分述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共同点;所以排序最恰当的是④①⑥②⑤③。

故本题选C。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家和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A项,《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B项,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他的无题诗比较朦胧隐晦,具有多义性。

C项,《三国演义》,作者是明代作家罗贯中,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一部描写三国时代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的史诗性著作。小说中,单骑救阿斗的是赵云,不是关羽。

D项,《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故本题选C。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解。

A项,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因此应体现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B项,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因此综合性学习应体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C项,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因此综合性学习应体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D项,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但并不是“更加注重教师的策划、组织、协调和指导”。因此D项不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表述。

故本题选D。

二、填空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1.【答案】咬定青山不放松

12.【答案】艰难苦恨繁霜鬓

13.【答案】直把杭州作汴州

14.【答案】闻道有先后

15.【答案】指事

16.【答案】劝学

17.【答案】祁瑞宣

18.【答案】贝多芬

19.【答案】语文素养

20.【答案】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21-25题。(12分)

21.【参考答案】B

【解析】A项,句子译文:瓶庵小时候父亲去世失去了依靠,停止了学业。“怙”是“依靠”的意思。

B项,句子译文:讲德行的读书人都认为瓶庵有才德。“贤”属于词类活用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认为……有才德”的意思。

C项,句子译文:瓶庵曾经雇下一只小船,他问船夫。“僦”是“租赁”的意思。

D项,句子译文:我六十岁了,容易患病。“善”是“很容易”的意思。

故本题选B。

22.【参考答案】C

【解析】①②都是“用”。

A项,①定语后置的标志;②动词,到。

B项,①代词,他的;②语气副词,表反问。

C项,①②中的“以”都是“用”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①句的意思是“用这笔钱做修整祖宗祠堂坟墓的费用吧”;②句的意思是“希望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和氏璧”。

D项,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转折“却”。

故本题选C。

23.【参考答案】C

【解析】A项,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一段“或曰瓶窄口而广腹,善容物者也”。

B项,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二段“瓶庵幼失怙废学,长自力于学,好文墨士,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

C项,对应信息在第三段“瓶庵之父,往侨维扬,会逆阉魏忠贤用事,有假其威虐人者,君以布衣叩阍”,由此可知是有人借魏忠贤的权势威逼欺压别人,而不是魏忠贤自己“仗势压人”。

D项,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其孝友如此。于是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

故本题选C。

24.【参考答案】于是去/倡建始祖祠/修五世以上墓/拜故旧之陇而酹之/不令其子孙知

【解析】句子译文:于是离开苏州,回乡倡议修建了始祖的祠堂,修整了五世以上先辈的坟墓,拜望了已故亲友的墓园并洒酒祭奠,但不让自己的子孙们知道。根据句子意思可断句:于是去/倡建始祖祠/修五世以上墓/拜故旧之陇而酹之/不令其子孙知。

25.【参考答案】(1)米价很贵,像这一点钱,你怎能养活自己?

(2)瓶庵的妹妹去世,留下了子女,(瓶庵)为他们操办了婚嫁之事,就像对待亲生子女一样。他就是这样孝敬长辈、友爱同辈的。

参考译文:

瓶庵小传

苏州枫江市集中,住着一位有道德的人,人们都称呼他“瓶庵”。有人说,这称呼是指守口如瓶,取说话谨慎的意义。有人说,瓶子口窄而腹大,很能装东西,比喻做人有度量。

瓶庵小时候父亲去世失去了依靠,停止了学业,长大后靠自己奋力学习,喜欢读书写文章的人,对有道德的人、隐士特别尊敬。对朋友中贫穷年老,没有生活依靠的人,他就说:“到我这里来养老送终吧。”所以,讲德行的读书人都认为瓶庵有才德。别人遇到急迫患难的事,他总是喜欢帮助人家。瓶庵曾经雇下一只小船,他问船夫:“船钱多少?”对方回答说多少多少钱,瓶庵听了说:“米价很贵,像这一点钱,你怎能养活自己?”就增加了船钱。所以,背负肩挑做买卖的小贩也说瓶庵是道德高尚的长者。苏州高风亮节之士徐枋,生活困难,瓶庵常赠送周济他,徐枋也不拒绝。

瓶庵六十岁那年,家里人要请客摆酒为他作寿,瓶庵说:“我将回故乡去,用这笔钱做修整祖宗祠堂坟墓的费用吧。我六十岁了,容易患病,不趁这个机会去拜一拜先人的墓地,更待何时呢?”于是离开苏州,回乡倡议修建了始祖的祠堂,修整了五世以上先辈的坟墓,拜望了已故亲友的墓园并洒酒祭奠,但不让自己的子孙们知道。办完事,他带病勉力游览了黄山,然后返回家中。邻居间发生了纠纷,常到瓶庵那里请他评判是非,连市井无赖或不讲道理的士兵都听他的话。有人说:“瓶庵的父亲到扬州寄居时,正赶上反逆的阉党头目魏忠贤把持朝政,有人借他的权势威逼欺压别人,先生以平民身份给朝廷直言上书,一度处境很危险,后来总算平安无事。”瓶庵很有父亲的风格,他的父亲曾割下大腿肉为父治病,瓶庵的父亲生病了,他也割下大腿肉为自己的父亲治病。瓶庵的妹妹去世后,留下了子女,瓶庵为他们操办了婚嫁之事,就像对待亲生子女一样。他就是这样孝敬长辈、友爱同辈的。所以无论远近的人士来到苏州,都争先恐后地想要结识瓶庵。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6-27题。(6分)

26.【参考答案】词的上片作者巧妙使用了借景抒情、景中含情及用典抒情的手法。作者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劳劳燕子、雨中梨花,渲染了一种凄凉气氛。表达了漂泊他乡游子愁苦的思乡之情。

27.【参考答案】清明已近,身在异乡,故乡的修禊场景、清明祭祀,都只能在梦中呈现。作者思乡心切,江畔独步折柳聊解乡愁。虽然那不是家乡的柳枝,也让作者皱眉伤感,所以说“不是苏堤也皱眉”。(围绕“乡愁”赏析,大意如此酌情计分)

四、现代文阅读(15分)

28.【参考答案】第一,以动衬静。静态描写小楼的外形、房屋的色彩;动态描写艳阳高照,雨后房屋色彩的变化,乌鸦的飞翔;以动衬静,写出皮兰优美宁静的景象。(写动静结合可酌情给分)(2分)第二,点面结合。首先从面上写出了古建筑的总体特点:密集、色彩鲜明,再选择艳阳下的白墙、雨后的红顶、乌鸦等具有典型特色的景物来展现小城的美。(3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艺术手法类题型,答题时要注意不仅要答出以动衬静和点面结合,还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地解释清楚以动衬静和点面结合在文中是如何运用的,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效果。

29.【参考答案】皮兰人对传统文化不是掠夺式的开发索取,而是原状保护传承;反思批判了当今社会以商业利益为目的所谓文化保护的现象。

【解析】本题是关键句子的含义题,此题主要涉及画线句子的语境意义和情感主旨意义,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主旨解释清楚。

30.【参考答案】第一,语言简洁,意蕴丰富深邃,采用倒装语序,强调我与皮兰可望而不可及的遗憾之情;(3分)第二,“远”一语双关,突出与皮兰相隔的不仅是空间的距离,更是对历史传承的距大差距,引出了一种无可奈何(可惜)之情。(3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评价能力。答题时要注意从语言表达和作者情感这两个角度,而且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五、教学设计题(25分)

31.【参考答案】

课题:《钓鱼的启示》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读写饵、纵、践等生字;理解涟漪、翕动、不容争辩等词语。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把握文章内容,体会钓鱼的启示。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揣摩人物语言,以读促悟,体会人物的心情,提升语言感悟能力;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体会钓鱼的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有践行道德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点:

揣摩人物的心情变化,体会钓鱼的启示。

教学难点:

懂得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有践行道德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情感

教师提问: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大家猜一猜这本书叫什么。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教师引导:这本书叫“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善于读生活这本书的朋友,詹姆斯·兰费蒂斯。他是美国的著名建筑设计师,他时刻严格自律,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信任。詹姆斯·兰费蒂斯的美好品德来自他小时候一次钓鱼经历的启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钓鱼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字词

1.自主探究: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反馈:教师根据交流情况正音、析字形,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含义。如“小心翼翼”的“翼”,这个字是上中下结构,每一部分要写得适当扁一些。教师指导完毕进行范写,要求学生在生字本上写三遍。

(二)了解内容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教师点名回答。

明确:文章主要写作者和父亲一起钓鱼,通过钓鱼这件事情得到启示:要有践行道德的勇气和力量。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学习“钓鱼”部分,体会大鲈鱼的诱人。

1.提问:这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作者钓到一条什么样的鲈鱼?你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读出来?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1-3自然段,标出相关词句做批注。

明确:作者钓到了一条好大的鱼。从“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等词句可以读出鱼很大。

(1)提问:“剧烈地”能否删除?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明确:“剧烈地”不能删除,因为鱼很大,所以鱼竿才会剧烈地抖动。

(2)提问:为什么发出“啪啪”的声音而不是“哗哗”的声音呢?

要求:学生模拟“啪啪”的声音,体会声音之大,并反复朗读,读出声音之大。

明确:“啪啪”更响、更重。“啪啪”用来形容鱼挣扎的动作更合理。

2.提问:钓到这样一条大鲈鱼,作者的心情如何?你从哪些词句可以读出来?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标出相关词句做批注。

明确:作者心中很得意。从文中“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可以读出来。

(1)提问:为什么是“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呢?用“看着”不是更合理吗?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时,你会“看”还是“欣赏”?

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如自己画了一幅漂亮的画,自己得了一张奖状,自己会“欣赏”。

明确: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时,自己会“欣赏”,因为很有成就感。

(2)教师点名指读,要求学生读出作者得意的心情。

(二)精读“放鱼”部分,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1.提问:可就在“我”非常得意的时候,父亲却坚持让“我”放掉这条鱼,“我”有什么反应,“我”的心情怎样?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分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文中描写儿子的句子,相互讨论,体会儿子的心情变化。

明确:

(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此刻“我”的心情是:不解、着急。

(2)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此刻“我”心里很委屈。

(3)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此刻“我”乞求着父亲。

2.提问:“我”为何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此刻,“我”的心情可能会想些什么?

要求:学生想象体会当时“我”的心情,并朗读体会。

明确:“我”不愿意把鱼放掉,所以可能会想,现在是夜晚,没有人发现我们钓到鲈鱼,我完全可以将鲈鱼占为己有,我们也不会因此受到惩罚。

3.提问:面对儿子的乞求,父亲妥协了吗?最后“我”是怎么做的?

明确:父亲没有妥协,最后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4.作者此刻是什么心情?“慢慢地”能否删除?

要求:学生朗读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和同桌交流分享,感受作者的心情。

明确:此刻“我”的心情很沮丧。“慢慢地”不能删除,它体现了我的依依不舍,这样写更能体现出道德实践起来很难。

师总结:看着自己花了好长时间钓到的大鲈鱼,在一刹那间消失在湖水中,“我”很沮丧。把鱼放回湖中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对此“我”却经历了着急——委屈——乞求——沮丧的艰难过程,看来践行道德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三)体会“钓鱼的启示”。

1.提问:父亲为何坚持让儿子放掉这条鱼?是因为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要求: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明确:当时没有到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不能捕捞鲈鱼,这是规则的约束,能否遵守规则更是一种道德抉择。正是因为爱自己的儿子,所以父亲希望儿子能够自觉抵制诱惑,有践行道德的勇气和力量。

2.提问:多年以后,作者是否明白了父亲的苦心呢?作者在文末又提到了当年钓到的那条鱼(PPT出示鲈鱼的图片),这条鱼有何含义?如何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

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明确:这条鱼是诱惑,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就象征着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诱惑。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是那样的艰难!

四、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这是父亲送给我人生中最为珍贵的礼物:学生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2.这就是钓鱼给我带来的启示:学生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五、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在你的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诱惑,谁能跟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反馈评价,适时引导。

六、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引导:本节课已经接近尾声了,老师想起了法国思想家用孟德斯鸠的一句话(PPT出示: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别人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老师把这句话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勇敢地挑战自我,严于律己,做一个高尚的,有美德的人!

七、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结合自己的感受对文中的作者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

3.课下阅读《位置》和《挫折中的教育》两篇文章,相信你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钓鱼 放鱼 获得启示

得意 急切 践行道德

委屈

乞求

依依不舍

六、案例分析题(12分)

32.【参考答案】

第一,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案例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要不要把车还给库伯,师生共同交流,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第二,语文新课标指出,各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默读,通过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父亲的内心的为难。

第三,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案例中,这位教师,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还让学生进行交流,有利于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四,语文新课标指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案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并且针对学生朗读的不足之处,也耐心地进行指导,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作文(30分)

33.【解析】材料作文要明白材料中所要表达的寓意。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走不出前人的框架,自然也就不会有自己的天地。这是本题审题立意的关键。从中可以得出:模仿固然重要,但是模仿只是学习的方法,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创造出属于个人的风格,选择好个人努力的方向。这也是本题的立意的关键所在。

【参考范文】

我创新,所以我生存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高尔基也说: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我们曾经的国家主席江泽民总书记也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善于创新的人,总是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因此他也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莱特兄弟制造出人类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并且试飞成功。仅仅用了4年多的时间,他俩便实现了人类几千年的飞行梦想,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可见,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能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努力创新,就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莱特兄弟不迷信书本,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这是创新必备的可贵品质。

歌德曾经说过:“真正有才能的人会摸索出自己的道路。”材料中的两位书法家,前者模仿古人,后来竟连那一笔是自己的也搞不清了。后者要求自己每一笔每一划都不同于古人,讲究自然。据我所知,前者是刘石庵,后者是翁方纲。当时,翁方纲的书法是倍受人们喜爱的。因为他敢于创新,摸索出了自己的道路,受人欢迎是必然的。

齐白石老先生曾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还说过:“画家不要以能诵古人姓名多为学识,不要以善道今人短处为己长。要我行我道,下笔要我有我法。”齐老先生告诉我们,学习他人之长时要创造性地吸取,不要“学死”,要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如果一味照搬照抄,则失去了自我。这样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许多在历史上留名的人都是以创新取胜。文学上,李煜用词来表达个人的情感,苏轼开一代豪放词风,都推动了词内容的丰富,表现范围的扩大,艺术水平的提高,从而使词能够发展成为与诗地位比肩的文学样式,成为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一部分;科学上,每一次的技术革新、产业革命都涌现了许多创新者和创新产品。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将人类历史推动了一大步。爱迪生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找到了合适的钨丝,发明了电灯,为我们带来光明。贝尔发明了电话,奠定了现代通讯时代的到来。艺术方面,徐悲鸿将中国畅通画法与西方绘画方法结合,创造了自己的画风。柳公权从模仿到创新,终于走出自己的路……但凡有成就的人没有拘泥于前人的想法,而是不断实践,不断思考,终于因为创新,将名字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创新是世界进步的动力。有了创新精神,那么就有了前进的希望。小鸟飞行需要翅膀,世界要进步需要创新,创新就是进步的翅膀。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而这一切都是以“创新”为前提。试想,如果拥有了聪明的头脑,再加上努力探索,敢于创新,那会有怎样的结局?答案不言自明。

今天,不要再时时墨守成规。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朋友,记住:我创新,所以我生存!

责任编辑:伍立华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

>>更多悦读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模拟题(一)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模拟题(二) 如何写好议论文的例证【备考】 教师招聘语文笔试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分类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互动交流

  •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

  • 微信公众号:htjiaoshi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