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浙江省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基础知识模拟卷(三)

http://zhejiang.hteacher.net 2017-02-17 13:39 浙江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6.C

【解析】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从课程资源的定义可知学生和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对教师而言,课程资源不仅限于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只要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包括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络、教师的知识等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所以排除A、D两项,选择C项。B选项中学校可根据地域性特点、学校传统和优势自主开发的是校本课程,而不是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省级等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开发、编制与实施的课程。

7.B

【解析】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二)前运算阶段(2-7岁);(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这四个阶段又以前运算阶段为考察最多的知识点。儿童在前运算阶段的主要特点有: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不守恒、泛灵论等。本题选B。

8.A

【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本题的D项较有迷惑性,但考生只要准确掌握了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的概念,就可以做出区分并选出正确答案。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而注意转移是指当环境或任务发生变化时,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由此可见,注意分配面向的是多个对象或活动,而注意转移面向的是一个对象或活动。本题选A。

9.D

【解析】解答这个问题要明确两个知识点:一个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另一个是原型启发与迁移的差别。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问题的表征,通常抽象而不带具体情境的问题在解决时比较容易,而具体且接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解决起来比较难。二是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三是定势和功能固着。思维定势有时也称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如定势使解决问题的思维刻板化。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此外,想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还需要在现实中找到一定的原型,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原型。题干中科学家根据“蝙蝠”飞行发明了声呐和雷达,运用的就是原型启发。迁移是一个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在以上三种现象中都包含着迁移的发生,因此可以认为迁移是各个因素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本题选D。

10.C

【解析】所谓理解性是指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人的知觉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直觉地理解其意义,并用词的形式把它揭示出来。普通人没有办法看出门道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相关的知识,外科医生却可以看出病变,是由于他具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对事物进行处理。这是知觉的理解性的体现,本题选C。

11.A

【解析】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其他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与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本题选A。场独立型是指很容易将一个知觉目标从他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场独立型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与数学,能够独立思考和学习,不易受到暗示。沉思型认知方式的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不急于回答,倾向于深思熟虑,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方法,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较有把握的最佳答案,因而错误较少。冲动型认知方式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很快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做出决定,反应速度快,但容易发生错误。

12.A

【解析】奥苏伯尔把动机分为三种: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这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通常在年龄小的学生身上比较常见。本题选A。

13.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国家全面调整各类教育关系,规范我国教育工作的基本法律,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因此,本题选A。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这部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用法律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加强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优化和提高。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根本大法。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制定的法律。

14.B

【解析】中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共同发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规定,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其中,“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因此,本题选B。另外,“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15.A

【解析】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的内容有:“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本题选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制定的法律。

非选择题部分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6.【参考答案】附属内驱力:为获得长者(家长、教师等)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17.【参考答案】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18.【参考答案】国家课程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19.【参考答案】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0.【参考答案】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称天资、天赋、禀赋,是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1.【参考答案】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的教育,是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的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的教育。其基本内涵是: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2.【参考答案】

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23.【参考答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4.【参考答案】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教师正确使用教科书应做到:

第一,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各篇范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

第二,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备课中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

第三,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都应当重视。

第四,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五,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教材。

第六,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

25.【参考答案】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1)发现问题。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只有在发现问题时,人们才有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能否发现问题,这与个体活动的积极性、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有关。

(2)理解问题。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在表征问题上,人们经常借助于外在的具体的形式,如画图表、路线图等,使表征更明确、直观。

(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算法式和启发式。能否有效地提出假设,受到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影响。

(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二是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4分)

26.【参考答案】

(1)学生个性心理存在着差异。每个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事物、事件都各有自己的倾向,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不同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教师应该弄清每个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

(2)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材施教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27.【参考答案】

(1)这两位同学所谈论的学习原理是学习的迁移理论。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活动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这种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材料中“学生 A:中学学习英语语法对以后学习英语帮助很大。学生 B:平面几何学的好,后来学习立体几何就简单了,知识之间有很大联系。”是一种顺向正迁移;“学生 A:不光知识这样,弹琴也是,会弹电子琴,学钢琴也快。”是一种水平迁移;“学生 B:可有时候也不一样,会骑自行反而影响骑三轮车。”是一种负迁移。

(2)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关注公众号

责任编辑:大白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

>>更多浙江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教师招聘美术学科模拟题4教师招聘《多变的价格》教师招聘《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师招聘《生产与消费》教师招聘《企业的经营》教师招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互动交流

  •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

  • 微信公众号:htjiaoshi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