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2014年广西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答案解析

http://guangxi.hteacher.net 2016-03-15 09:58 广西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单项选择题

1. D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其知识主要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组织的。本题选D。其它选项均为干扰项,故排除。

2. D 在影响学教过程的因素中,学生的先前基础知识、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差异等属于个体差异因素,本题选D。其它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3. B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和核心,是教育心理学中最早和最多涉及的一项研究内容。本题选B。

4. D 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桑代克将他的学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 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论述了人的本性及其组成,并探讨了学习能力;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论述了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规律,是其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核心;第三部分讲个别差异及其原因。本题选D。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他通过对狗消化腺分泌变化研究,提出著名的经典条件作用论。斯金纳提出了对教育心理学影响巨大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5. C 《人是教育的对象》为乌申斯基的代表作。全书内容宏大,主要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论证教育的原理、过程、方法。他本人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谢切诺夫是“俄国生理学之父”。马卡连柯是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富于创新精神的教育理论家,提出“集体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强调学生作为个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关心儿童的幸福和自我表现。

6. A 鲁利亚是苏联心理学家,神经心理学创始人。列昂节夫提出了活动理论。鲁宾斯坦是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和苏联心理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奠基人。赞可夫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从1957年至1977年他以“教育与发展”为课题,进行长达20年的教育科研与教改实验。本题选A。

7. C 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物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物体仍然存在,这是个体认识的基础。皮亚杰认为感知运动阶段的显著标志就是客体永恒性的获得。本题选C。其它选项均为干扰项,故排除。

8. C 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重要概念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本题选C。彼得罗夫斯基是苏联心理学家。斯米尔诺夫是苏联心理学家,以其为代表的苏联心理学界对记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

9. A 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12~18岁的个体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本题选A。4~5岁的个体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主动感对内疚感。勤奋感对自卑感是6~11岁阶段的个体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友爱亲密对孤独是成年早期阶段的个体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10. B 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这种智力几乎可以参与到一切活动中去,如知觉、记忆、理解、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等。由于这些能力大部分是先天的,所以它们受教育文化的影响比较少。晶体智力是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大部分是从学校中学到的,如词汇和计算方面的能力,是个体经验的结晶。本题选B。

11. B A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C是指个体辨别环境(不仅是自然环境,还包括人造环境)的特征并加以分类和利用的能力。D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本题选B。

12. C 题干表述属于教师角色中的促进者,本题选C。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13. C 教师控制点是指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为外部的或内部的原因的倾向。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包括两个成分:一般教学效能感即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个人教学效能感即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成果的认识和评价。本题选C。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教学操作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能力,也是核心能力,是最能体现教学艺术性的能力。

14. B 教师对学生寄以期待,学生就会发生相应于这种期待的效应。罗森塔尔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本题选B。所谓“霍桑效应”,就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巴纳姆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

15. D 布鲁巴奇等人l994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供教师参考。①反思日记。在一天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②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③交流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④行动研究。为弄明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本题选D。

16. C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了教师职业倦怠这样一个概念,主要是用来描述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由于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本题选C。

17. A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概念,专门用来说明个体在职业环境中,对于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与生理综合症。(1)职业倦怠的临床观点。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费登伯格。他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且无视自己的需要所引进的疲惫不堪的状态,最频繁地出现在那些乐于奉献和承担义务的人身上——他们工作量过大、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压力过大。因此,职业倦怠被认为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2)职业倦怠的社会心理学观点。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马勒斯和佩斯,他们强调情感衰竭和同事之间的分离,认为压力将导致更多人员退缩。(3)职业倦怠的组织观点。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奎内思。他认为,许多人对工作的期望是不现实的,因此,容易产生幻想破灭和倦怠。(4)职业倦怠的社会历史学观点。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萨若森。他认为“倦怠不仅是个人的特征,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本题选A。

18. A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组织因素、个人因素三个方面。研究表明,那些具有A型人格、低自尊或外控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具有A型人格的教师常常对现实抱有不切实际的理想和期望,容易对外界干扰进行妥协,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体验到一种无能感。因而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由于大多数的人对社会的支持有一种强烈的需要,任何感到遭受社会拒绝的事件都被认为是有压力的,低自尊的人由于缺乏自信而更容易受到这种威胁而感受到压力和产生厌倦。一些研究表明相信外在控制点的教师更容易倦怠。本题选A。

19. B 学习作为心理适应过程,是经验的获得,并引起相应的行为变化。所谓经验,乃是主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非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因此,经验的获得总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客观现实的作用与主体的反映动作,乃是经验得以发生的前提,而经验本身则是主体活动的主观产物,是主体的反映动作作用于对象的产物。本题选B。

20. A 学习是指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题干中这些人物产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就是学习,本题选A。成熟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或事物或行为发展到完善的程度。

21. D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本题选D。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不是一个刺激和反应之间逐步形成联结的过程,而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22. C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本题选C。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即联结主义学习理论。D项没有这种说法。

23. B ABC均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被称做“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罗杰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布鲁纳属于认知心理学流派。

24. B 需要是动机的前提,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本题选B。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缺失或不平衡状态。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信念是情感,坚信不移的想法。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5. A 直接指向学习本身的兴趣属于内部动机。本题选A。外部动机是由个体以外的诱因而引起的学习动机,例如物质奖励、外部声誉、地位等。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或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系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愿意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

26. A 归因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属于认知领域。本题选A。其它选项均为干扰项,故排除。

27. B 知识具有辨别功能、预期功能、调节功能。本题选B。

28. D 所谓隐性知识,就是高度个性化而且难于格式化的知识,主观的理解、直觉和预感都属于这一类。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就是:“我们能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而这种能认出某张脸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就是“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容易以硬数据的形式交流和共享,并且经编辑整理的程序或者普遍原则”。陈述性知识是一种个体具有明确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通常包括有关某一具体事件、事实、经验性的概括的断言以及反应真理本质的较深刻的原理等,主要用以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从而区别和辨别事物。陈述性知识是描述性的,其认知单位是命题。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本题选D。

29. A 《心理学大词典》中技能被定义为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本题选A。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30. D 再认或回忆是记忆的第三个环节,是提取头脑中储存的知识、经验,用以解决当前的问题。题干中提取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储存在记忆中,本题选D。

31. D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够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本题选D。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

32. A 元认知是弗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一个是元认知知识,即有关个人、任务以及策略的知识:一个是元认知控制,包括计划、监控和调节。本题选A。

33. D 直接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策略。在直接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清楚地说明教学目标,在充足而连续的教学时间里给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监控学生的表现,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方面的反馈。由于在这种教学策略中,由教师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材料,控制教学进度,设计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以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直接教学尤其适用于教授那些学生必须掌握的、有良好结构的信息或技能。当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深层次的概念转变、探究、发现,或者是开放的教学目标时,直接教学就不太适用了。本题选D。掌握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的,他认为,只要用于学习的有效时间足够长,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所以,在集体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经常、及时的反馈以及个别化的帮助,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学习时间,让他们都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掌握学习模式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以大面积提高学习的质量。

34. C 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本题选C。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复式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支架式教学,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35. B 教育心理学家布罗菲和伊夫特逊提出课堂管理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小学低年级的管理。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在学习如何“上学”,成为一名“学生”,他们对学校和课堂生活的常规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因此,课堂管理的方式是直接教授课堂常规,包括规则和程序,只有儿童掌握了课堂的基本规则和程序之后,才能进行学习活动。第二阶段,小学中年级的管理。这一阶段的儿童一般都已熟悉了学生这一角色,已经掌握了许多课堂常规。但是在进行一个特定的活动时,对具体的、新的有关规则和程序还需要直接的教授。总的来说,在这个阶段,教师在监控和维持常规,而不是在直接教授规则和程序上花费更多的时间。第三阶段,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管理。在这一阶段,友谊以及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在学生的心目中重要起来,他们不再取悦教师而是取悦同伴。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开始否定权威,思想上、情感上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当然,也一定表现在行为上的问题增多,而且不服从管理。这一阶段管理的关键是如何建设性地处理这些混乱,如何激励那些对教师的意见不以为然,而更热衷社会上的事情的学生。第四阶段,高中阶段的管理。本题选B。

36. D 实用行为分析程序包括:1.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是指把学生在学校的行为报告给家长,家长提供奖励;2.个人日志卡,是要求父母参与并且强化所期望的结果的一种行为管理系统;3.整班代币强化,是指学生能把因学习和积极的课堂行为而获得的代币,如小红星、分数等,变换成他们想要的奖品的一种强化系统;4.集体绩效系统,是根据集体成员的行为对整个集体进行奖励的一种强化体系。被用来改善个别学生在课堂上的捣乱行为,也可用于整个捣乱班级行为矫正的最有效方法是集体绩效系统,本题选D。

37. C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本题选C。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38. A 总的来说,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因此德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本题选A。

39. B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质量标准。本题选B。

40. D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本题选D。

41. A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知即道德认识。本题选A。

42. D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即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本题选D。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巩固性原则不属于德育原则。

43. D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本题选D。

44. C 晓之以理即道德认识,动之以情即道德情感,持之以恒即道德意志,导之以行即道德行为。体现的是德育过程规律,本题选C。

45. B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本题选B。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德育内容是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题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46. A 知行统一原则是德育原则之一,要求在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中既重视系统的理论教育,又注意组织学生的行为实践,使学生具有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本题选A。

47. B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本题选B。

48. C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本题选C。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品德评价法,即班主任依据学生守则、中小学德育大纲等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做出评判,以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和巩固,纠正不良品德进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班主任工作目标的方法。

49. D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题干表述符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本题选D。长善救失即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50. C 我国的德育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本题选C。

51. D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题干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教育法中的环境陶冶,本题选D。品德评价法,即班主任依据学生守则、中小学德育大纲等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做出评判,以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和巩固,纠正不良品德进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班主任工作目标的方法。

52. C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规定,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其中,教师职业最基本、最主要的道德责任是教书育人,本题选C。

53. B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规定,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其中,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是为人师表,本题选B。

54. C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有: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本题选C。

55. A 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本题选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基本精神就是用法律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加强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优化和提高。《义务教育法》是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制定的法律。

56.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本题选A。

57. B 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基础教育,本题选B。

58.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二)有合格的教师;(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A项表述错误,本题选A。

59.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四条: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本题选B。

60. D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五条: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题干中张老师的做法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本题选D。

二、多项选择题

61. ACD 一个正确的教育心理学实验通常要求研究者做到:至少操作一个自变量;随机选派被试进行实验处理;在实验组和一个或几个控制组之间至少要比较一个因变量。本题选ACD。

62. BC 皮亚杰认为,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顺应。本题选BC。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即心理活动的结构和组织。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加强和丰富原有图式。顺应即改变原有图式,以适应环境。平衡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的平衡过程。

63. AD 场依存型是指在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时感到困难的知觉特点。场依存型学生一般偏爱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他们的学习常常依赖外部反馈。本题选AD。场独立型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与数学。

64. ABD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取向,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取向、实践—反思取向、生态取向。本题选ABD。

65. ABC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几种重要成分是:认知成分,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的教学反思成分;批判成分,指驱动思维过程的基础,包括经验、信念、社会政治取向以及教师的目标等,更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成分;教师的陈述,有人提出,要反映教师自己的声音,它包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写作、交谈的方式,他们用来解释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的解释系统,这些就是教师的陈述的基本成分。它可能包含一些认知成分和批判成分,但重点是指教师对做出各种教学策略的情境的解释,这种解释可以使教师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本题选ABC。

66. BCD 班杜拉认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本题选BCD。直接强化(外部强化):在社会认知理论中,直接强化的作用并不是增强行为,而是提供了信息和诱因。观察者对强化的期望影响了他注意榜样行为,激励他编码并记住可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67. ABCD 影响认知建构过程的中介有:学习情绪状态的唤醒;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学习意志的提高。本题选ABCD。

68. BCD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三个特征,对创造性的测量也重在考查这些特征。灵活性即变通性。本题选BCD。

69. ABCD 合作学习的特征是:操作化、系统化、程序化、结构化。本题选ABCD。

70. ABD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本题选ABD。

71. ABCD 制定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本题选ABCD。

72. BD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本题选BD。

73. ABC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本题选ABC。

74. AC 贯彻学校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本题选AC。

75. ABCD 运用品德评价法的要求是:目的明确,公正合理;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发扬民主,学生参与;坚持标准,实事求是。本题选ABCD。

三、判断题

76. 正确 研究变量是指能在不同条件下变化的个人或环境的某些特征。

77. 错误 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占主导因素的是学校教育。

78. 错误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不是形式运算阶段。

79. 正确 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有指导情况下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需要在一个动态评估环境中测查最近发展区。

80. 错误 在教学活动中,倾向于内归因的教师会更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在结果上也更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81. 正确 通过让教师或实习生进行教学决策的训练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82. 错误 研究发现,教龄越长的教师,职业倦怠越高。

83. 错误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较高的需要发展后,层次较低的需要依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则减弱了。

84. 正确 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个概念相关。发散思维就是产生尽可能多的观点和答案的能力,聚合思维则是确定一个唯一答案的能力。但更多地或首先表现在发散型上。

85. 错误 大脑两半球的单侧化研究发现右半球与创造性有关。大脑左半球主要管语言、处理数学和逻辑排列,右半球负责情绪、音乐、美术和空间的辨认。

86. 正确 教师使用包括目光接触、手势、身体靠近等非言语线索,能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许多不良行为。

87. 正确 课堂不良行为最常见的强化物一般有两种:一是获得老师或同伴的注意,二是逃避不愉快的状态或活动。

88. 正确 德育目标是实施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的基本过程。

89. 错误 劳动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学生容易产生对劳动、科学与技术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出巨大的热情和力量,经受思想与行为上的严峻磨练,看到自己的才能和成果,能够培养学生爱劳动和勤俭、朴实、艰苦、顽强等许多品德。

90. 错误 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二者不能等同。

91. 错误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做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92. 正确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通过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并接受实践检验。因此,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德育过程的基础。

93. 正确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

94. 错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教师考核、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是师德。

95. 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四、材料分析题

96. ACD “我一走路,月亮就跟我走”说明幼儿的认知特点是自我中心;“他们的思维又具有只能前推不能后退的表现”说明幼儿认知特点的不可逆性;“同时儿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对物体的认识受其形态变化的影响”说明幼儿认知特点尚未守恒。本题选ACD。

97. ACD 此材料说明这些角色是组织者、管理者和设计者,本题选ACD。

98. BD “以分数论学生,以升学率论教师”的现象说明造成教师这种压力的原因是教育评价机制存在缺陷;“有的学校管理混乱,教师与领导沟通不畅,教师常常处于应付教学活动的状态”说明造成教师这种压力的原因是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本题选BD。

99. ABC 此材料说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是: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本题选ABC。

100. B 此材料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是问题的刺激特点,图2比图1提供的线索更隐蔽,解答也相对难一些,因此首选解决问题的方式肯定是图1。本题选B。

101. ABC 头脑风暴训练即脑激励法,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分合法又叫综摄法,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威兼•戈登于1944年提出的一种利用外部事物启发思考、开发创造潜力的方法。此材料说明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联想技术、脑激励法和分合法,本题选ABC。

102. ABCD 这次德育活动说明:学生的道德认识要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学生的道德养成需要将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品质,外化为道德行为;学校德育应当走向生活化,创设有利条件让学生体验生活;学校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本题选ABCD。

103. BD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材料中刘老师让王某发现自己的积极因素——“心肠好,乐于助人”,克服消极因素——学习不好。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材料中刘老师针对学生王某的特点,正确运用了说服教育的方法。本题选BD。

104. ABD 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角度看,材料中于老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于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他没有因为学生撕了两张自己的备课本就不问原因的批评学生。材料说明了于老师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于老师以身作则,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表现了于老师为人师表的素养。本题选ABD。

105. AD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材料中教育局的要求是正确的,符合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某初中的做法是错误的,违反了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本题选AD。

相关推荐:

>>2016年广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网络辅导课程

>>2016年教师招聘考试相关复习资料

广西华图教师网 http://guangxi.hteacher.net

关注公众号

责任编辑:大白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

>>更多广西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往年考题遗忘的原因考题梳理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教育学与教学法广西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解析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往年考题:心理学试题广西教师招聘考试考试往年试题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互动交流

  •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

  • 微信公众号:htjiaoshi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