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福建教师招聘备考:教育学重点人物之孔子

http://fujian.hteacher.net 2023-06-19 17:12 福建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1.人性论

“性相近,习相远也”;“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2.教育的作用

(1)教育的社会功能:中国自夏、商、周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礼记·学记》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孔丘继承了这种重教的优良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他在前往卫国的旅途中,与弟子讨论到这个问题,《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理论说的是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重要条件,即:首先是“庶”,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富”,要是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是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相互之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教育的个体功能:性相近,习相远。

“性”指的是先天的素质,“习”指的是后天的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了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包含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坐杆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的主要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后虽经学习而学习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孔子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之人。”所以他鼓励学生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的是没有把做官所需的知识本领学好——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

4.教育内容:孔子所要培养的从政君子,是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既要德才兼备,又要能文能武。为了实现这种教育目的,他有选择地安排了教学内容。《论语·术而》所载有学生介绍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老师以文献、品行、忠诚、信实教育学生。所谓“文”,主要是西周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而品行,忠诚和信实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四个方面实际上是两个方面。

5.教育方针: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10条干肉以履行师生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6.教育方法

(1)学、思、行结合学

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他提出:“博学于文”、“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此外,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他要求学生吗说话谨慎些,做事勤快些。

(2)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育的教育家,比苏格拉底早几十年。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在《论语集注》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打其词。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教学前要让学生思考,学生想不通可以启发,领会意思说不出可以启发,再进一步思考。

(3)由博返约

日常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思考方法,他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简称“由博返约”。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4)因材施教

他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因材施教的提出,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其众多学生的情况颇为复杂。年龄:青年、成年,年龄差距较大;社会成分多样:贫民、商人、地主都有等原因。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是通过谈话,有时个别谈,有时2-5人聚集在一起谈。第二,是个别观察,从学生的言论来了解学生思想特点。

7.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与言,就有道而证焉,可谓好学也已。”求学的人对于吃住问题,不必过多计较,重要的是要勤敏做事,慎于言论,向有道德学问的人学习,这才算得上是好学。还要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看问题不要从个人私意出发,不要主观认定必然是怎么样,不要固执自己的城成见,不要自以为自己的意见绝对正确。

8.道德教育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的地位。

(1)内容:孔子主张以“礼”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礼”与“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仁最通常的意思就是“爱人”,也就是承认别人的资格,把人当做人来爱。

(2)原则6个:

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人都有他的志向,不可被强制改变,除非他本人想有所改变时才能加以改变

克己:孔子主张应着重在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他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之于己的人,遇事先反躬自问,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道德规范;求之于人的人恰好相反,不做自我检查,而是光要求别人、指责别人。

力行:道德教育培养德行。德行就是道德体现于行为,其中有知的问题,即道德认识问题;也有行的问题,也就是道德实践问题。两方面的关系很密切。他说:“力行近乎于人。”他认为努力按道德规范实践的人接近于仁德。

中庸:孔子认为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

内省:孔子认为,不论道德认识或是道德实践,都需要有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改过:孔子认为,不存在不犯错的圣人,“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人非圣人,即使是君子,要一贯正确也是不可能的,难免犯错误。

9.树立教师的典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关注公众号

推荐阅读:

教师招聘成绩查询入口

教师招聘体检公告

教师招聘体检名单

教师招聘体检时间

责任编辑:文文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

>>更多福建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教师招聘备考幼儿教育制度概述教师招聘备考幼儿语言的发展教师招聘备考幼儿想象的发展教师招聘备考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教师招聘备考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招聘备考幼儿园主题活动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互动交流

  •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

  • 微信公众号:htjiaoshi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