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招教考试语文学科备考之易混淆修辞方法的区别

http://henan.hteacher.net 2019-03-19 16:41 河南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教师招聘考试中,修辞方法也是常考的一个知识点,考查的形式也很多样。比如选择题,辨别相关选项的修辞方法。又如简答题,分析相关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并能说明这样使用的好处等待。

那么对修辞方法这块应该怎么掌握呢?

首先,需要各位考生能够明确常见修辞方法的含义、种类及作用。

其次,需要能够区别一些易混淆的修辞,以便能够更加准确的判断修辞方法。

一、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二、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

①借喻与借代构成的基础不同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借喻中的喻体是用来作比方的事物,它和要说明的事物是有本质区别的两回事。构成借代的基础是本体与借体的相关性,它是临时用一个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名,即利用客观事物的种种关系巧妙的形成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说的是同一个事物。

[例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例4]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多收了三五斗》

例3是借喻,“梨花”比喻雪花,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但有其相似点,比喻形象,新颖美丽富有诗意。

例4是借代,“袁世凯”是银元上的标志,用以代替银元,这是以标志代本体。

②借喻与借代的关系不同

借喻属于比喻中的一个小类,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用它们的相似点通过联想而联系起来的。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密切,二者的关系是内在的,借体往往是借用本体的特征、标志、部分、产地、材料、工具等。

[例5]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节选)

[例6]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药》

例5是借喻,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宏大抱负的人,作者取其渺小、宏大两个相似点把本质不同的两组事物通过联想联系起来,充分显示了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志向远大与众不同的鲜明性格。

例6是借代,以“驼背”代指〈药〉里一个“茶客”,两者的关系是用人的外貌特征代替人。

③借喻与借代的作用不同

借喻的作用是以喻体相代。着重在喻,喻而不代;借代则是以借体相代,着重在代,代而不喻。

[例7]满天里张着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在烈日和暴雨下》

[例8]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药》

例7是借喻,“这轮晓日”是喻体,把社会主义祖国比喻成喷薄而出生机勃勃的“晓日”,气势磅礴,生动感人。

例8是借代,其中有两处,第一,红眼睛是阿义的外貌特征,以“红眼睛”代阿义,既突出了阿义的形象,又从行文上起到了变文避复的作用。第二,“油”和“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是维系生命的必要物资,用“油水”代财物,抓住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构成借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④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9]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

[例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例9为借喻,可以换成明喻。“江水卷起的一朵朵浪花象成百上千堆的雪团一样。”

例10为借代,则不能换成明喻。若说成“一叶小舟像孤帆似的”,讲不通,令人费解,故不是借喻。

关注公众号

责任编辑:大白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

>>更多河南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教师招聘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师招聘德育中的知情意行教师招聘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2023年河南教师招聘教综2000题答案解析2022年河南教师招聘教综人物手册答案解析教师招聘集体主义教育原则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互动交流

  •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

  • 微信公众号:htjiaoshi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