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招聘考试 | 教师资格证考试 | 特岗教师 | 网络视听
查看网络辅导课程

  第二篇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 第二章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 第三章小学生的情感与意志
    第四章小学生的个性心理
    第五章社会心理第二篇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命 题 架 构
   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主要的心理学流派构造主义学派
   机能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
   人本主义学派
   认知学派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考 情 追 踪
   近年来各地的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心理学部分的试题中,本章所出题目主要涉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考生在备考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解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区分各个心理学流派的特征。
   名 师 课 堂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方法对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这一行动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又称为心理活动,简称心理。人的心理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总称。
   (一)心理过程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的自组织系统,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时,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恩格斯指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脑。”“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我国心理学家潘菽根据恩格斯的论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主观和客观对立统一原理,提出心理结构的二分法理论,认为人们在实践中的整个心理活动由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两大部分所组成。认识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联系、思考)等都是认识活动。认识过程是主观客观化的过程,即主观反映客观,是客观表现在主观中。意向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意图、情绪、谋略、意志等都是对待客观事物的活动。意向过程是客观主观化的过程,即通过意向活动施加影响于客观,使客观事物按照意向的方向变化,从而使主观体现在客观之中。行动是主观转化为客观的过渡过程。它是主观意向转化成为影响、改变客观事物的力量和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对客体的认识过程和施加影响于客观使之改变的意向过程的交互作用,就构成了人类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基本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和意向过程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构成了人们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
   (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可分为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个体意识倾向。它是行为和活动的动力因素,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主要表现在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性和选择性上。其主要研究内容有: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它制约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行为的社会价值。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指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能力差异表现在多方面,如认识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等。气质是先天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有人急躁易怒、有人活泼好动、有人安静沉稳、有人胆小扭捏,这种日常所说的“脾气”“秉性”的不同,便是个体心理特征中的气质表现。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表现于对现实的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是一个人基本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是个性的核心部分。如有的人诚实、正直、善良,有的人虚伪、狡猾、恶毒;有的人勤劳俭朴,有的人懒惰奢侈;有的人谦虚谨慎,有的人骄傲自满,这些都属于性格方面的差异。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心理学研究的两大方面。这两方面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是一个统一的具体的人的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个性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如果没有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情绪情感的体验,没有积极地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活动,心理的个性差异就无从形成和表现。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又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可以说,既没有不带个性的心理过程,也没有不表现在心理过程之中的个性。
   三、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人的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也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
   四、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就是要求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防止主观臆想或虚构猜测,得出的结论必须符合实际。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就是要求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以全面的、发展的和整体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4.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学生心理必须遵循的原则。亦即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其结果有利于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对他们实施良好的影响,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品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如言语、表情、行为等)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由于观察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观察法。从观察的时间上,可以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从观察的内容上,可以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从观察的方式上,又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主动地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某些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有两种。一是实验室实验法。它是在特设的实验室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进行实验,以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如剥夺感觉实验、条件反射实验等。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都是借助实验室实验法来完成的。另一种是自然实验法。它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来改变或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它简便易行,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此方法综合了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比较实用。
   3.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搜集被试者的各种有关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谈话法
   谈话法是一种口头调查法,即通过主试和被试相互交谈,从中了解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方法。
   (2)问卷法
   问卷法是一种通过书面回答问题,从中了解被试某种态度或意见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扩大调查的范围,既可以在许多被试中同时进行,也可以借助邮寄的方式进行。
   (3)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被试的作品,如日记、作文、绘画、工艺制品、报告总结、自传、回忆录等进行分析,来了解他们的某种心理特点的方法。
   4.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被试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心理测验按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兴趣测验、能力测验等。
   目前,心理测验正在发展中,将它和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对客观地了解人的心理,掌握其规律有很大帮助。另外,此方法对配合选拔人才,帮助教师、家长客观地了解学生的现状也是有一些帮助的。
   本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为重要考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通常是给出一段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描述,要求考生选择其描述属于哪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节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学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后出现于欧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是冯特和铁钦纳。这个学派受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实验生理学的影响,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联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教育心理、儿童心理等心理学领域,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二、机能主义学派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的心理学派。它代表当时美国心理学的主流。这个学派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和詹姆斯实用主义思想的推动,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是在反对构造心理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觉、感情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反对把心理学局限于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动物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变态心理、差异心理等领域。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先驱是詹姆斯。1890年,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学,研究心理生活的现象及其条件。”他还主张意识的功用是指引用机体适应环境,强调意识是流动的东西,称为意识流。意识流这个词含有意识是不可分析的整体之意。他的这些主张后来成为20世纪以来美国心理学的基本信条。但是詹姆斯本人没有建立一个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作为一个自觉的学派创始于杜威。其他重要代表人物有安吉尔和卡尔。这个学派的活动中心是芝加哥大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观点:强调心理现象对客观环境的适应和功用,不以研究意识经验为限。关心心理学在各个领域内的功效和应用及改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可以被区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斯金纳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表的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他认为科学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其任务就是要确定实验者控制的刺激与继之而来的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四、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其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这是德国因反对冯特的理论观点而产生的一大学派。“格式塔”这一古怪的名称,是对形状、完形、整体等意思的德文译音。格式塔(gestalt)意为形式或图形,广义地说,意为形态或要义,它是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相对立的,中文译为“完形”。格式塔不是指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指通体相关的完整的现象。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的完整的特性,它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同时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任何元素之内。1912年,韦特海默发表了论文《似动现象实验研究》,标志着这一学派的兴起。
   格式塔心理学派观点:强调整体的观点,重视各部分之间的综合。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经验不等于感觉和情感等元素的集合,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
   五、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观点:认为人内心的生物方面的冲动、情欲等原始本能的东西,是人的个体复杂生存活动和传宗接代的种族生存的主导驱动力。弗洛伊德进一步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潜意识(无意识)。
   六、人本主义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创立。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观点: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心理学中出现的人性兽化和机械化的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在方法论上,他们反对以动物实验结果推论人的行为,主张对人格发展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无论是马斯洛的自然人性说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是罗杰斯基于尊重、真诚、悦纳的“完人”教育观,都从人性的角度启示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本性与潜能、需要与自我实现,以及早期教育活动的开展等问题。
   七、认知学派
   认知心理学派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1967年正式形成,一般认为,奠基者是美国的奈瑟和西蒙。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的《认知心理学》一书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
   认知心理学观点:认知心理学强调了意识(理性)在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了人的主动性,重视各心理过程的联系、制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较大贡献。
   本节的重要考点为心理学流派,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通常是给出关于某一心理学流派的特征,请考生判断是哪一个流派。
   第三节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神经系统
   (一)神经元
   1.什么是神经元
   神经元也称神经细胞,它是我们神经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其内在结构分为树突和轴突两部分。
   2.神经冲动及传导
   神经元有两个重要特性,一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二是传递信息。即神经纤维既能感受刺激而产生冲动和兴奋,又能将此兴奋状态由纤维传递给邻近的神经元,如此辗转传递到达反应器官并由之产生对刺激的反应。
   神经冲动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现已有实验研究表明,神经冲动的能量来源于神经细胞自身。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为了便于了解和认识,依据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主体部分,包括脑和脊髓,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支配与控制人的全部行为。
   (1)脑
   人类的脑是由约140亿个脑细胞构成的重约1400克的海绵状神经组织。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在构造上,按部位的不同分为前脑、中脑和后脑三大部分,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
   ①后脑:后脑位居脑的后下部,其中包括三部分:延脑、脑桥和小脑。
   ②中脑:中脑位于脑桥之上,恰好处在整个脑的中间。中脑是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在中脑的中心有一个网状的神经组织,称为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觉醒、注意、睡眠等意识状态。网状结构的作用扩及脑桥、中脑和前脑。中脑与后脑的脑桥和延脑合在一起,称为脑干。脑干是生命中枢。
   ③前脑:前脑是脑的最复杂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前脑主要包括五部分:大脑皮质、边缘系统、丘脑、下丘脑和脑垂体。
   (2)脊髓
   脊髓上接脑部,外连周围神经,31对脊神经分布于它的两侧。脊髓的活动受脑的控制。来自躯干、四肢的各种感觉信息通过感觉神经传送至脑,进行高级的分析和综合;脑的活动也要通过运动神经传至效应器。脊髓本身也可以不经大脑完成许多反射活动,如牵张反射、膀胱和肛门反射等。
   2.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担负着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络工作,起传入和传出信息的作用。
   (1)躯体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于头面部;脊神经共31对,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在神经活动的反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传入神经纤维把来自感受器的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另一方面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官,从而导致骨骼肌的运动。它们起着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作用。通常认为,躯体神经系统是受意识调节控制的。
   (2)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分布于内脏器官、心血管、腺体及其他平滑肌。它也包含感觉(传入)神经纤维和运动(传出)神经纤维。传入纤维传导体内脏器的运动变化信息,这种刺激的感受对机体内环境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而分布于各脏器的传出神经纤维,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保持相对平衡和有节律性的内脏活动,如呼吸、心跳、消化、排泄、分泌等,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当环境发生紧急变化时,促使机体发生应付紧急情况的一系列内脏活动。内脏活动一般不由意识直接控制,并且也不在意识上发生清晰的感觉。
   3.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高级、最重要的部分。
   (1)大脑的结构
   大脑两半球表面覆盖有灰质,即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的内部是髓质,它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这些纤维负责大脑回间、叶间、两半球之间以及皮层和皮层下组织的联系工作。在大脑内侧面深处的边缘,还有一些结构,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间有密切的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称为边缘系统。它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情绪活动有密切关系。
   (2)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功能可以将大脑皮层分为几个区,主要有感觉区、运动区、语言区和联合区。
   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及机能: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包括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和味觉中枢。感觉区接受来自各种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其中,视觉中枢位于枕叶内,听觉中枢位于颞叶内。
   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及机能:大脑皮层的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被称为“布洛卡区”,是躯干和四肢中各肌肉运动单位在皮层的投射区。除它之外,还有第二运动区,在中央前回下部。运动区的主要功能是支配、调节身体的姿势、位置及躯体各部位的运动。
   大脑皮层的语言区及机能:对一般人来讲,大脑皮层的语言区主要定位于大脑左半球,由左半脑中较为广泛的区域组成。
   大脑皮层的联合区及机能:人类的大脑皮层上除了有明显不同机能的特异性感觉区和运动区之外,另有范围更广具有整合或联合功能的区域,即皮层的联合区。
   (3)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
   在解剖上,大脑两半球似乎是非常相似的,但现已有大量研究发现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绝非一样,主要表现在言语、空间想象能力、思维类型等方面。这种功能的不对称,使得大脑半球在某方面成为优势半球,被称为单侧化。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则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提出了反射的概念。他认为动物的活动和人的一切不随意活动都是自动实现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些反应都是由神经系统支配调节实现的。笛卡儿将这种借助于神经系统所实现的,对外界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叫做反射。现代神经生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反射的学说,提出反射的终末环节并不意味着反射活动的结束。在通常情况下,由效应器产生的反应动作又将成为对有机体的一种刺激,并引起一定的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返回传导到中枢,这个过程叫做“反馈”或“返回内导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根据这种“反馈”信息,就能对效应器的活动进行进一步的调节,并保证有机体活动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一)反射和反射弧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就是反射。什么是反射呢?快速叩击一下膝盖下面的韧带,大腿的一些肌肉就会迅速收缩,从而使小腿突然抬起。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手遇到烫的东西会回缩,物体在眼球前突然出现时会眨眼,婴儿膀胱里尿液多了就会立刻排尿等等。像这样,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就叫反射。
   从理论上讲,神经系统最简单的功能单位可由三个神经元连接而成:一是感觉神经元,二是连接神经元,三是运动神经元。由感觉器官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形成神经冲动,再由连接神经元传递到达运动神经元,而最终止于反应器官。构成从刺激到反应最简单的连接关系被称之为反射弧。实际上,由刺激到反应间参与的神经元数目远超过三个以上。如果给反射弧下一个实际、确切的定义的话,可以这样来表述: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全部神经结构。一般简单的反射活动是一次单向传导完成的,其反射弧的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在这五个部分的结构中,任何一个部分受到损坏,就不能实现反射活动。如果是较为复杂的反射活动,神经冲动往往是往返传导的。
   (二)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高等动物与人的行为是由许多反射组成的,反射是多种多样,非常复杂的。按照巴甫洛夫的学说,根据来源和形成的过程,反射分为两种。
   1.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又叫无条件反射、生来的反射或种族反射。它是在人类种系的进化发展中形成且逐渐固定下来并遗传给下一代的反射方式,也是一种自主性的、固定的反射。
   2.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也叫做获得的反射或个体反射。人与高等动物要适应复杂而多变的环境,就必须对具有生命意义的远隔性刺激(如食物的外部特征或伤害物的邻近标志等)及适于反应的条件有所辨认或预感,而后做出更合理的应答,这种依据事物信号进行应变的行为是个体在后天生活中习得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后天学习而产生的反射,就是条件反射(其刺激叫条件刺激)。它是由高级中枢(大脑皮质)在后天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来实现的。它的研究始于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在20世纪初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的形成依赖于下列条件:第一,它必须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在头脑中使两个兴奋灶建立起暂时神经联系;第二,条件刺激物(如铃声)和无条件刺激物(如食物)必须在时间上结合,条件刺激物要和无条件刺激物同时出现或条件刺激物稍提前出现;第三,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必须用无条件刺激物不断加以强化才能巩固;第四,有机体必须是健康的并处于清醒的状态。
   (三)两种信号系统
   巴甫洛夫晚年提出了两种信号系统学说。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梅子放在嘴里会流口水这主要是非条件反射;吃过梅子的人,只要看到梅子的形状也会流口水,“望梅止渴”这主要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掌握了语言的人,不仅看到梅子的形状,就是在讲“梅子”一词时,也会流口水,“谈梅生津”这主要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一)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是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兴奋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生或加强相联系的神经活动。抑制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削弱相联系的神经活动。抑制不是神经活动的停止,它同样是一种神经活动的过程。
   兴奋和抑制虽然作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对立统一的两个神经活动过程。例如抬臂动作,支配臂的屈肌和伸肌的中枢,必须有一个处于兴奋状态,另一个处于抑制状态,才能保证抬臂动作的完成。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兴奋和抑制无时不在进行着有规律性的运动。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和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造就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在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刺激物所引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是决定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的重要条件,当兴奋和抑制的强度过大或过小时,易于扩散;当它们的强度适中时,就容易集中。即在弱的兴奋过程的场合,会发生扩散作用;在中等强度的场合,会发生集中作用;而在很强的兴奋的场合,又会发生扩散作用。在抑制过程的场合,也完全与此相同。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任何一种神经过程都会引起或加强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为诱导。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或同一部位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同一部位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诱导过程如果同时发生,称为同时诱导(发生在不同部位上),如果相继发生,称为继时性诱导(发生在同一部位上)。例如人睡眠后感到头脑清醒,小孩临睡之前的哭闹,这都是正诱导现象。专心致志地干某项工作,则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负诱导现象。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考试的时候多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应注意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记忆。
   真 题 1+1
   1.()是一种口头调查法,即通过主试和被试相互交谈,从中了解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方法。
   A. 问卷法? B. 调查法? C. 谈话法? D. 实验法
   【解析】 本题考查谈话法的定义。本题正确答案为C。
   2.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后出现于欧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是()。
   A. 机能主义学派?? B. 行为主义学派
   C. 精神分析学派? D. 构造主义学派
   【解析】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的学生铁钦纳在美国建立的,是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后出现于欧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联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本题正确答案为D。
   3.()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高级、最重要的部分。
   A. 大脑? B. 心脏? C. 肌体? D. 神经
   【解析】 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高级、最重要的部分。本题正确答案为A。
   4.()提出了反射的概念。
   A. 巴甫洛夫? B. 笛卡儿? C. 西蒙? D. 奈瑟
   【解析】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提出了反射的概念,他认为动物的活动和人的一切不随意活动都是自动实现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本题正确答案为B。
   5.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 食物入口会引起唾液分泌?? B. 针刺肌体会引起躲闪
   C. 强光刺眼会引起瞳孔收缩?? D. 婴儿被打过几次针,见到白衣人就会啼哭
   【解析】 条件反射也叫获得的反射或个体反射,D项属于条件反射,ABC三项为非条件反射。本题正确答案为D。
   案 例 分 析
   三年级的小明平时寡言少语,不与同学交往,且总是低头走路,学习成绩自然也不好。他的班主任王老师注意到了小明的表现,决定对小明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于是他首先采取与小明面对面交谈的方式,小明只是老师问一句,答一句,从不多言。接着王老师从其他同学那里间接了解到,小明的家长平时对小明很严厉,总是批评他,从来不表扬,久而久之,小明就不爱说话和与人交往了。后来王老师又从美术老师那里找来了小明平时的画作,发现小明的作品大多比较抽象,且透露着一种消极的情感。王老师总结了从不同方面对小明的了解情况,忽然明白了什么,决定采取行动,帮小明走出心理的阴影。
   【评析】 本题主要考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王老师了解小明心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观察法,即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的外部表现(如言语、表情、行为等)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王老师通过平时观察小明的行为表现以及谈话时对小明的观察,对小明进行了初步的了解。(2)调查法,即通过搜集被试者的各种有关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王老师通过其他同学和小明的美术作品,对小明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王老师主要运用了调查法中的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名师同步陪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大脑皮层的语言区主要定位于大脑()。
   A. 左半球? B. 右半球
   C. 枕叶??? D. 颞叶
   2.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先驱是()。
   A. 华生?? B. 斯金纳
   C. 詹姆斯? D. 弗洛伊德
   3.科学心理学诞生于()年。
   A. 1879? B. 1789? C. 1897?? D. 1798
   4.下列哪些属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
   A. 想象? B. 思维? C. 思考? D. 知觉
   5.()原则要求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以全面的、发展的和整体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A. 客观性原则? B. 系统性原则
   C. 发展性原则? D. 教育性原则二、填空题
   1.实验法有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2.通过对日记、作文等进行分析来了解被试的某种心理特点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3.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其内在结构分为和两部分。
   三、简答题
   1.简述认知学派的观点。
   2.简述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形成条件。
   名师同步陪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 对于一般人来讲,大脑皮层的语言区主要定位于大脑左半球,由左脑中较为广泛的区域组成。
   2.C[解析]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先驱是詹姆斯,其他重要代表人物有安吉尔和卡尔,这个学派的活动中心是芝加哥大学。
   3.A[解析]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方法对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这一行动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4.D[解析] 知觉属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其他三项属于思维,但它们都属于认识活动。
   5.B[解析] 系统性原则要求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以全面的、发展的和整体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填空题
   1.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解析] 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是有目的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实验法有两种:一种是实验室实验法,另一种是自然实验法。
   2.作品分析法[解析]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被试的作品,如日记、作文、绘画、工艺制品、报告总结、自传、回忆录等进行分析,来了解他们的某种心理特点的方法。
   3.神经元树突轴突[解析] 神经元也称神经细胞,它是我们神经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其内在结构分为树突和轴突两部分。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 认知心理学派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67年正式形成,其观点是:强调意识(理性)在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人的主动性,重视各心理过程的联系、制约。
   2.[答案要点]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的形成依赖于下列条件:第一,它必须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在头脑中使两个兴奋灶建立起暂时神经联系;第二,条件刺激物(如铃声)和无条件刺激物(如食物)必须在时间上结合,条件刺激物要和无条件刺激物同时出现或条件刺激物稍提前出现;第三,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必须用无条件刺激物不断加以强化才能巩固;第四,有机体必须是健康的并处于清醒的状态。

Copyright© 2004-2011 HTEACHER.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师网 华图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