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招聘考试 | 教师资格证考试 | 特岗教师 | 网络视听
查看网络辅导课程

  第一篇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 第二章小学教育
    第三章教育的基本功能
   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
    第五章小学教学
    第六章小学课程
    第七章小学德育
    第八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 第九章小学课外活动第一篇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命 题 架 构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
   教育学概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考 情 追 踪
   本章是教育学的综述部分,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主要考查考生对细节的把握能力。重要考点有: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发展阶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及教育学的产生及其发展。考生应多做练习,以求熟练、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考点。
   名 师 课 堂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
   (一)教育的概念
   所谓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它表现为对儿童的抚育和预防外来有害现象的侵害;使儿童与周围世界建立初步的联系;以人与人交往的有力的工具语言武装儿童;向青年一代传授并用某种形式使他们掌握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与技巧;向青年一代的头脑中灌输某种思想体系,并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所谓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
   从本质属性来说,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一方面,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来看,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就是向下一代传递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建设人才。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其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教育者是指影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心等方面发展变化的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引导年轻一代,尤其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领路人。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传承人类文明的精髓,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教育者是人类文明和知识的象征。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它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接受各种成人教育的学生。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不断地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品德得到发展和提高。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因而其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学习的效果。
   (三)教育措施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者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教育措施,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主要包括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等。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教育内容是不相同的,随着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内容也会有所变化。教育手段指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包括教育者教的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活动中运用的一些物质器具等,如教师教具、实验设备、教育辅助材料等。
   (四)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可以形成多种结构。在三要素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两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一教育实践活动中,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复合体。同时,二者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教的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在学习过程中,受教育者又是活动的主体。他们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他们也有共同的活动目的,即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的功能
   (一)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以划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1.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和教育的人口功能。
   3.教育的个体功能与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关系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派生其他功能的源泉,在教育功能系统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个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二)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指出:功能是客观的,既可能是正向的促进作用,也可能存在负向的阻碍作用。
   按照默顿的思想,教育功能也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和隐性也是默顿分析功能的一个维度。默顿指出,显性功能(manifest function)是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而隐性功能(latent function)与显性功能相对,指这种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觉察到。可见,显性功能是有目的实现的功能,而隐性功能是主观愿望之外的意外结果。
   按照默顿这一思想,教育功能也分为显性和隐性。显性教育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如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学校照管儿童的功能等,都是隐性功能的表现。
   显性与隐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的教育功能。
   四、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
   (一)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活动的产生,教育学史上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即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说和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法国社会学家勒图尔诺提出了“生物起源说”,他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非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生来就具备一种由遗传而得的潜在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后代能持续地繁衍下去。生物起源说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因而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说”。在原始社会,儿童通过观察成年人采集、狩猎、编织等活动,不断模仿成年人干活,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习得了各种生存技能。心理学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学起源说否认教育的社会性的观点之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年长一代为了延续种族的生产、生活,有目的地把生产技能、技巧以及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育就是在这种经验传递中产生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就要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表达意义和情感的语言产生了,人类的大脑、四肢进一步发展,活动能力和协调性不断增强。所以,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没有教育。教育起源于劳动,依赖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二)教育的发展阶段
   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教育的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主要靠打猎、采集和纺织来维持基本的生活,所有的生产资料归全体成员所有,基本没有剩余产品。这个时期的教育主要是源于群体青年成员适应集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现实需要。具体来说,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特点:
   (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所有成员都平等地接受教育,教育的内容只因年龄、性别和劳动分工不同而有差别。
   (2)原始社会的教育其教育目的主要是传递生产经验,帮助年轻一代适应社会生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公共生活的规范、艺术和宗教教育。
   (3)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的,没有特定的教育场所和专职教育人员,教育的手段仅限于言传身教,主要是一种口耳相传的形式。
   2.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我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到了商代,最早的学校产生了,同时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西周以后,我国的学校教育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体系,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此时学校教育的内容以礼乐为中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开始实行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统治,从此儒家教育思想占据思想文化方面的正统地位。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同时也是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
   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教育内容多样化,教育方法较灵活。
   古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进入基督教与封建世俗政权紧密联系、互相利用的时期。统治残酷、等级森严、思想专制,文化教育几乎完全为宗教所垄断,异教学校被取缔,世俗文化被否定。最受重视和尊重的教育是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由僧院学校或大主教学校担当,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盲目服从圣书和僧侣教师的权威,学习方法是背诵。为了更好地布道,设立了为数众多的教区学校,主要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的宗教教育,也适当讲授一些读写知识。教会学校都奉行禁欲主义,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残酷的体罚。其次是骑士教育。骑士教育并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主要在骑士的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进行,教育内容首先是效忠领主的品质,然后是军事征战的本领,以及附庸风雅的素养。中世纪也有世俗教育,学习文法、修辞、天文、历法、算术等实用知识,但神学也是主修课程。
   总体来讲,古代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学校教育被统治阶级掌控,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2)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的教育。
   (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的人文科学和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术,轻视生产劳动。
   (4)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学方法刻板,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
   3.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两大部分。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生产,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生产工人。一方面,教育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也为劳动人民提供了入学的机会。
   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无产阶级是社会的领导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由劳动人民掌握,教育不再具有阶级性,教育成为促进全体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工具。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传播人类文明长期积淀下来的科学知识,提高劳动者的身心素质。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主要是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的来说,现代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现代的学校教育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为社会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学校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逐步改变了教育被少数统治阶级所垄断的局面,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3)教学内容方面,自然科学知识大大增加。学校教育越来越科学化和现代化。
   (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到广泛推广,基础教育逐步普及。
   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狂潮。义务教育向中等教育延伸,各国考虑到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大力投资和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也得到高速发展。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中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的终身化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终身教育思想兴起于欧洲,最早是由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来的。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入职后的教育要统一起来,“活到老,学到老”,教育应该贯彻于人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的内涵就是教育的民主化,教育应该普及到所有的民众。基本含义就是教育对象要全民化,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应该向所有人开放,特别是适龄儿童和青年应该受到基本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的自由化、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组织的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不仅包括教育起点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机会的均等,而且包括教育结果机会的均等。此外,教育的自主权要进一步扩大,课程设置更科学化,从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可能性。
   (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多元化主要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多元化以及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发展趋势。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就要求人们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包括机器设备、计算机技术、培养手段等广泛应用于教育行业,促进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科学化,从而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
   本节作为教育的综述性章节,其重要考点主要有教育的定义、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的基本特征,以及教育的三个构成要素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节知识点主要以客观题为主。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比如学校布局的调整、教师工资的增长或拖欠、毕业生的去向、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等。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识活动(学习活动)关系的现象,比如学生的思想方法问题、学习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等。教育学就是要通过研究这些教育现象,揭示其背后存在的客观教育规律。教育现象被认知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二、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教育科学是有关教育问题的各种科学理论的学科群,它包含许多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教育经济学、教学论、德育论、美育论、劳动技术教育论、学校卫生学、教育技术学等。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的基本的、一般的问题,是从总体上分析教育问题,而其他学科是对某一个角度,对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所以,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基础学科。学好教育学,可以为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教育学发展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表现为大量的教育思想观点,而且和其他思想诸如政治、经济、文化、伦理思想等掺杂在一起,理论还不够成熟。
   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传统,其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科学技术的传习。对于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说知是指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道家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言简意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尤其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为突出,比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
   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是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创作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
   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人的肉体是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构成的,理性是灵魂的基础。理性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情感表现为欲望。他据此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首次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其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其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随着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出现,教育学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文艺复兴期间,很多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都很重视教育问题,他们反对封建教会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关心儿童,信任儿童。
   英国哲学家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写出了《大教学论》,该书在他去世后的1632年得以出版。一般认为,《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以此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的对后世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代表作: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等。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自然本性是同样的,人应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是说人与自然遵循同样的法则,教育可从自然法则中找到教育法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三是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口号,拓展了教育的知识范围,也提出了教育普及的理想。主张应该让一切人掌握一切科学知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为此,他编写了很多教材,比如《世界图解》。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假如能为人造就新的、适合人性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类就能在更高阶段回归自然。因此,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德国哲学家康徳深受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影响,在他的哲学里,探究道德本质,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价值。他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深受卢梭和康徳思想的影响,并且以他博大的胸怀和仁爱精神进行了多次产生世界影响的教育试验。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
   近代国民教育的思想与民主的教育思想都在发展,这在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身上得到集中体现。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张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就都会很快走上正轨。绅士应当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和才干,还要有健壮的身体。绅士的教育要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基本原则是以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理智克制欲望,确保个人的荣誉和利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轻视国民教育,认为普通的学校里集中了“教养不良、品行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有害于绅士的培养,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四段教学法”,他的学生后来又将其发展成五段教学法,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他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的目的应该来自教育过程之内,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育的步骤,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去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在做中学,不断改造自己的经验。教育理论应该排除“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各种看似矛盾的二元论(比如工作与游戏、劳动与闲暇、普通科目与职业科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有机统一起来。杜威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资产阶级的教育家们由于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局限,对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还不能给予十分科学的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作了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即称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其后,苏联一批教育家在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事业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教育问题,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代表性的著作有: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了在苏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而由当时的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这本书对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化名李浩吾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这本著作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是人类近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本质上揭示了教育与社会本质关系之间的联系、教育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强调无产阶级必须掌握全人类的知识、通晓现代科学才能拥有全世界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揭示了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和社会阶级偏见,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逐渐消除阶级偏见,将社会劳动与教育、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编写了《教育学》一书。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其基本结构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相一致,都是“目的—方法论”式的。该书最大的特点在于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授予学生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深刻而确实的普通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以及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凯洛夫教育学的不足在于处理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处理学校与教师关系时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处理教师与学生关系时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它过于强调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和严肃性而忽视了它们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本书在1951年被翻译成中文,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并对我国教师产生过重大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论著,“文革”后陆续出版了一些不同版本的教育学著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的精神指导下,教育理论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得到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对教育基本问题形成一些新的认识。教育改革的实践以及教育教学的实验,为教育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国外一些新的教育成果,如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赞科夫等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学的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世界格局呈现多元化。在多元结构、多元思想以及多种文化的影响下,教育学同样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新格局。面临社会的迅速发展,国际一体化程度越来越深,如何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具有远大社会理想、富有创造精神和高尚情操的人才,成为教育工作和教育理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节作为教育学的综述性章节,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要识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真 题 1+1
   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A. 社会教育B. 家庭教育 C. 职业教育D. 学校教育
   【解析】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故本题选D。
   2.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化出来的是()。
   A.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B. 英国哲学家培根
   C.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D. 英国哲学家洛克
   【解析】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写出了《大教学论》,一般认为《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本题正确答案为A。
   3.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
   【解析】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 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 本题正确答案为C。
   4.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是在()。
   A. 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 近代D.现代
   【解析】 终身教育思想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是由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所以,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是在现代。本题正确答案为D。
   5.墨子的教育思想中,除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外,主要的思想是()。
   A. “兼爱”“非攻”B. “弃仁绝义”
   C. “道法自然”D. “化性起伪”
   【解析】 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科学技术的传习。本题正确答案为A。
   案 例 分 析
   六年级某班老师收到了几个学生联名书写的一封信,信中说:“我们都已十二三岁,已经长大了,古今中外不少有成就的人,在这个年龄都很有主见了。可是,在您眼里,我们还是一群小孩子,总想时刻保护我们、监督我们,规定我们这么做,不让我们那么做。可是老师,您是否想过:我们现在不开始尝试做一些事,将来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呢?我们多么希望老师放手让我们自己组织班、团(队)活动,让我们在各种教育、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这样可以培养能力、磨炼意志、增长社会生活的经验,将来立身社会,就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即使摔跤了,也不会垂头丧气,失去斗志……”如果是你,读了这封学生的来信,你想到了教育中的哪些问题,从中得到了何种启示?
   【评析】 本题考点为教育的民主化。这封信代表了很多即将走向青春期孩子的共同心声,他们反对保姆式的教育,要求“松绑”,希望有更多的独立自主的权利:他们要做主人,要求老师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教师教育的对象,而且还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是始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全部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最终教会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教育中的学习,是学生自身主动、自觉的活动,别人不能代替。学生希望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的愿望,应该受到教师的尊重。
   名师同步陪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
   A. 礼、乐、射、御、书、数
   B. 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天文
   C. 礼、乐、射、辞、书、数
   D. 算术、几何、文法、修辞、辩证法、修辞
   2.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 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 近代D.20世纪以后
   3.“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 大众性?? B. 公平性? C. 终身性? D.未来性
   4.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科夫
   5. 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做是一个生物学过程的观点是()。
   A. 神话起源说B. 心理起源说
   C. 生物起源说D. 劳动起源说
   6.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A. 《民主主义与教育》B.《政治学》
   C. 《理想国》D.《大教学论》
   二、填空题
   1.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哥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
   2. 《教育漫话》是英国近代教育家的教育代表作。
   3.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活动是的社会实践活动。
   4.一般认为,在社会,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三、简答题
   现代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名师同步陪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六艺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2.C[解析]近代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3.C[解析]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入职后的教育要统一起来,“活到老,学到老”是指教育应该贯彻于人的一生。
   4.B[解析]泛智主义亦称广智主义,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15年写的《泛智学校》一书中提出的教育思想。所谓“泛智”,即指一切人都能接受的知识,这些知识既包括语文方面的,也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泛智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里提出的“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道理。
   5.C[解析]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了“生物起源说”,他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非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6.B[解析]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的反映。
   二、填空题
   1.康德[解析]1776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开始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2.洛克[解析]《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所写的一部教育名著。
   3.培养人[解析]从本质属性上来说,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
   4.奴隶[解析]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我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到了商代最早的学校产生了,同时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
   三、简答题
   [答案要点](1)现代的学校教育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为社会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学校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逐步改变了教育被少数统治阶级所垄断的局面,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3)教学内容方面,自然科学知识大大增加,学校教育越来越科学化和现代化。
   (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到广泛推广,基础教育逐步普及。

Copyright© 2004-2011 HTEACHER.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师网 华图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