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teacher.net 2023-05-25 16:26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说教材
《背越式跳高》是选自人教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五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技能实践课,是高中阶段体育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是田径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课的练习,继续发展高中生的田径学习兴趣,发展体能,提高对跳跃的感知能力以及人与踏板之间的距离感、空间感、速度感等能力,并能培养果敢、机敏、顽强等品质。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跳跃项目教学,学生掌握跳跃基本技术和练习方法,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和协调等体能,激发参与学练的主动积极性。
2.学生能够掌握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面对困难保持良好心态,良好的适应社会和自然的能力。
3.学生能够表现出对背越式跳高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克服障碍,敢于迎接挑战和公平竞赛的精神。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助跑和起跳相结合。教学难点是起跳后保持身体平衡。
二、说学情
对于水平五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水平四阶段就已经学习过跨越式跳高,为学习背越式跳高奠定了运动基础。但是他们在动作的准确度和时机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趋向成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但动作细节、准确度和动作衔接的时机有待加强。以上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说教法
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讲解示范法,并结合比赛和练习法来辅助教学。讲解示范法可以给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能够快速地掌握这项运动技术。比赛法一方面可以巩固练习动作,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四、说学法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了练习法,自主探究方法来进行学习。在练习中培养团队意识,探究中提高创新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人体生理机能变化的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其中基本部分为本课的重点。
(一)开始部分
包括集合整队、师生问好、宣布本节课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等。宣布本节课内容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检查服装,能够培养学生养成安全锻炼的意识。
(二)准备部分
运用游戏加关节韧带拉伸练习。
游戏的名称是:拐子追逐
游戏方法: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个队,两队同学都站在一个方形或圆形的场地内,听到预备口令后全体同学用双手搬起自己的一条腿,听到开始口令后,两队同学用搬起的腿撞对手,尽量把对手推出场外或使其双脚落地,被推出场外或双脚着地的同学立即退场,在规定的时限内,场内剩下人数多的队为胜。
游戏规则:
(1)听到预备口令后必须立即用双手搬起一条腿,如拖延时间则判退出比赛。
(2)推撞对手时不许用手或脚否则被罚出场。
游戏惩罚:对于未获胜的队,我采用的主要是唱歌、跳舞或者原地蹲起。通过这样的游戏,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
(三)基本部分
首先我将向学生展示2幅图片,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跨越式跳高和背越式跳高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图片和问题导入的形式,先复习跨越式跳高,再来学习背越式跳高,不仅复习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教学效果。
其次,我将首先进行完整示范,其次是分解讲解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加深学生对背越式跳高-起跳动作的理解。
第三,学生练习巩固阶段,分为以下3个练习。
练习1:徒手原地模仿练习,初步体会起跳的动作技术要领。
练习2:借助踏跳板练习,我将组织学生分为四组,在指定区域进行练习,体会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
练习3:头触球练习。借助竹竿上绑气球在指定区域进行练习,继续增加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的掌握。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我将巡回指导,及时的纠正错误动作。
第四:比赛练习
将全班学生两两一组,进行“双足跳”的比赛,游戏方法: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各组对面站立在起点线后,互用右手握对方的左脚,左手搭肩,组成一对两足人。发令后,两足人侧跳至终点,再迅速用左手握右脚组成双足人跳回至起点线。先完成的一组为胜。通过比赛练习的方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
(四)结束部分
(1)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放松,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身心疲劳得以恢复,另一方面也能够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消除陌生感。
(2)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使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教师的课堂总结能够检验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总结的过程中尽量多用鼓励性的话语。
(3)通过收拾器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惜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
六、说教学效果
最后我将说一下本次说课的最后一个环节——预计教学效果,平均心率在130-150次每分钟,80%的学生初步掌握了这门运动技术。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欣欣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