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重庆教师招聘考试试题资料: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http://chongqing.hteacher.net 2021-12-06 16:58 重庆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特岗考试中,主要以客观题形式进行考查,多以理解类为准。德育过程规律有四条,其中第一条为考查较多的内容。

(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客观的思想道德关系和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有关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现象的概念,原则和信念的形成,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道德认知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人们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等实际关系的反映、认识、判断和评价,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是非观,辨别是非对错。

例如,多多觉得善意的谎言是可以被允许的;

例如,小明经常拿起超市的东西就吃,被父母询问时,他觉得他的行为很正常,没有问题。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是指人们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爱憎等情绪态度。这种情绪态度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对客观的思想道德情境的内心体验,或者说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的品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在人的各种高级社会情感中居于特殊地位。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行为实践的基础上,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并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如,赞许、愉悦、同情、羡慕、兴奋、憎恶、厌烦、忧伤、失望、愤怒、内疚、消沉。

如,我本来很喜欢我的朋友小雨,但是发现他经常说脏话,所以我对他很失望,并且不喜欢他了。

道德中的情感部分等同于情感分类中的道德感,因此爱国主义情感、责任心、义务感、羞耻心等既属于道德中的情感,也属于情感中的道德感。

<a href=教师招聘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src="/uploads/allimg/211206/1A943LK-0.png" width="948" height="444" />

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克服内外困难,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直到实现目标。它常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道德行为坚持到底。在日常的道德生活中一个具有良好道德意志品质的人,在面对困难与坎坷时,往往能抵制外部的腐蚀、引诱和威胁,按照自已所恪守的道德立场与价值标准行事和说话;而一个道德意志薄弱的人,一旦碰到些许较大甚至是较小的困难,很有可能半途而废,甚至在外部腐蚀、引诱和威胁下,漠视或丟弃做人的原则和良知。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一般考查的角度就是自己无法调节控制自己行为。

例如,我知道样做不对,但是控制不住,属于意志缺乏。

例如,照照知道随地扔垃圾是坏行为,但是仍然忍不住。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思想道德认识或思想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道德行为是实现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其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判定一个人品德好坏、优劣、高低的根本标准。它是通过练习或实践形成的。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可能是一时性的,也可能是经常性的;可以是经过深思熟虑和抉择作出的,也可能是由于经常重复而无需再思索、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已经巩固且自动化的道德行为就是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的善恶、好坏或正确、错误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他人、社会和自然。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行为的善恶、好坏或正确、错误等等,往往直接依据从一定社会或阶级的利益中引申出来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凡是符合的则被评价为善的、正确的、良好的行为,反之则被评价为恶的、错误的、不良的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因为其他三部分属于内部,无法直观测量,行为属于外部表现,因此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也是品德形成的关键。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1)要注意全面性(统一性)

传统德育观往往把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单纯理解为道德知识,德育过程仅仅是受教育者掌握知识,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结果就是学生虽有道德之知,但情、意、行却都缺失了,这对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种严重缺失。德育过程不仅有“知”的发展过程,还有“情”的发展过程、“意”的发展过程和“行”的实现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时要具有整体性意识,考虑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2)要注意多端性(单选题考试重点)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为知、情、意、行,但是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征进行因材施教。例如,如果孩子有正确的道德认知,但是缺乏道德意志,应从道德意志入手进行培养,因此,在具体实际中,具有多种开端。

例如:小明知道迟到不太好,但是总是忍不住,控制不住自己。这样的情况就不需要继续告诫其明白是非善恶,而是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力。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德育过程并不是把社会道德简单地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完成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运动。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一个受教育者无论向哪个方向发展,都必须经过思想上的矛盾转化。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VS道德认知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理解的前提是先理解德育过程和品德两个专业名词的不同:

德育过程品德

本质动词,属于一种教育的过程名词,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主体双主体,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单主体,强调个体自身

基础活动和交往道德认知

德育过程为教育的一种,属于动态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在实际中进行培养,而品德属于名词,属于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对于个体道德品德来说,是非观是基础。

2.活动和交往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具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转化与发展,便推动了德育过程的进展,推动了青少年学生品德的成长。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是个复杂的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进行德育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因此教师对孩子进行德育要持之以恒。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学生处于正在发展过程中,因此其个体品德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

例如:当教师苦口婆心告诫小李不能迟到,并且培养其意志力后,小李一周内没有迟到,但是等到第二周又开始出现迟到情况。因此要求教师进行德育时要有耐心。

关注公众号

推荐阅读:

教师招聘成绩查询入口

教师招聘体检公告

教师招聘体检名单

教师招聘体检时间

责任编辑:马嘉悦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

>>更多重庆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2024教师招聘笔试:小学语文模拟题 —单选(1)教师招聘笔试模拟习题2教师招聘笔试模拟习题1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教综学科笔试模拟试题20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教综学科笔试模拟试题19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教综学科笔试模拟试题18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互动交流

  •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

  • 微信公众号:htjiaoshi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