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语文教师招聘笔试-论述性现代文阅读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8-27 09:01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所谓学术不端,通常指的是以不正当手段谋取学术利益的行为。在漫长的学术发展史上,与学术不端行为的较量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一点,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学术不端行为违反学术道德、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其危害性不容小觑。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学者个人学风和学术素养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层面监督处罚机制缺失的问题,更与学术评价体系直接相关。

近20年来,我们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谴责和对学术评价体系的反思是交织在一起的。去年10月份,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5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改进人才评价制度。这对打破过去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有积极作用的。不过,仅有对原有学术评价体系的“破”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如何“立”,即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学术评价体系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遏制作用。为此,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截断渠道。发表或通过评审是学术成果得以传播和应用并贏得学术资源的必经程序。这一程序的设立不仅具有评价学术成果价值的作用,而且对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也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一必经程序切入,截断学术不端行为得利的渠道,是当下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着力点。不过,从实践来看,仍然需要形成严格的制度规约,防止同行专家匿名评审流于形式。应在评审专家的选择、程序和标准的设定、监督系统的运行、结果的规范、责任的认定等方面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使学术不端行为难以遁形。当然,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并非万能,还需要辅以其他手段。

二是有效追责。在学术评价中,评审者行使的是一种学术权力,而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行使权力也就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评审的学术成果如果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掌握评审权力的专家是难辞其咎的。查处学术不端行为,除了要处罚当事者,还应适当追究评审者的责任。但实际上,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中,鲜见评审者承担责任。其实,构建对评审者的问责制度与对学术不端行为者的追责同样重要。

由于学术不端行为具有反复性和复杂性,根治学术不端行为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我们要针对问题不断加强包括学术评价体系在内的相关制度的建设,依靠科学合理的制度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确保学术肌体健康生长、学术繁荣发展。

(摘编自朱剑《遏制学术不端须健全学术评价体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不端,包括科学领域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比如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科学实验数据等。

B.学者个人学风差、学术素养低以及学术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和不公正,是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本原因。

C.学术不端的行为,古今中外都有,它的危害性极大,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

D.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发文,开展专项行动,改进人才评价制度,这对打破过去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论述了“学术不端”带来的严重危害,并揭示了“学术不端”产生的原因。

B.文章第二段转入正题,承上启下,论述学术不端行为和过去的学术评价体系直接相关。

C.文章三、四段从两个方面侧重论述了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价体系要重点关注的同题。

D.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手法,突出“截断渠道”在构建学术评价体系中的作用比后者更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一方面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强烈谴责,另一方面也对学术评价体系进行深刻的反思

B.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并非易事,根治它更难,这是因为学术不端行为具有反复性和复杂性。

C.从发表或通过评审截断学术不端行为得利的渠道,是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着力点。

D.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中,鲜见评审者承担责任,这是因为评审者行使的是一种学术权利。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者,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出自白居易写给好友元稹的《与元九书》。白居易后来被列为中晚唐第一类诗人之首,号为“广大教化主”,获得这样的称号,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注重发挥文艺的基本功能,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获得了后世广泛的共鸣,在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诗歌应“经之以六义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诗人应“志在兼济、行在独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白居易的诗文创作忠实地践行了他的上述理念。不论是他在入仕初期,还是他在朝为左拾遗,在地方为江州司马、杭州刺史时,都有许多作品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如《新制布裘》诗:“丈夫貴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悲悯情怀与杜甫一脉相承,所以清代叶舒璐《读杜白二集》言:“子美千间厦,香山万里裘。”白居易的“讽谕诗”《观刈麦》《卖炭翁》等都是广为人知的名篇。他在诗歌创作中擅长以赋法铺陈,力避艰涩、怪险,而追求平易,以此形成了朴素的美学风格,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自有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对现实的强烈关注、语言的平易,并不意味着艺术性的减弱,以诗歌为例,白居易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以他非常重视以优美的意象兴发情感,注重以和谐的韵律连缀诗章,《琵琶行》《长恨歌》等作品皆为平易而优美的佳作。

回顾中国古代文学史,那些获得崇高声誉的文学家,如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等,也多是和白居易一样,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即如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等人,也是在发自深心的自由呤唱中表露高洁的情操,其作品同样是对特定阶段时与事的真切反映。事实上,中国文学自《诗经》、楚辞起,就形成了抒写人生、关注现实的传统,后经历代诗教的强化,逐成为民族的审美文化精神。这样的美学传统、使文学芑术总能反映人民的悲欢、时代的风云,成为裨补时阙、塑造民族灵魂的丰厚滋养。

当前适逢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为文学艺术家施展才华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自应被发扬光大,并被赋予与新时代相应的浙内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05月13日)

(1)下列诗句与文木主题相吻合的一项是

A.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李贺《苏小小墓》)

B.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刘克庄《贺新郎》)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2)试梳理第三段的行文思路,并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各题。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总书记深刻洞察人类科技发展大势,明确指出人工智能对推动我国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战略价值。

目前,人工智能已在全世界范围引起重视,被认为是科技创新的下一个“超级风口”。1956 年美国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的概念时,互联网还没有诞生;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算法、大数据、5G 等词汇已为公众所熟知。回溯历史,如果说工业革 命是机器替代了人类的体力,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生产力,那么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类的脑力,大幅提高人类社会的思考能力、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事实上,随着算法、数据、计算能力等关键要素的积累和突破,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拓展应用场景,日 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人工智能早已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专有名词,它已经突破了从“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拐点,进入了爆发式增长的时期。现实中,无人驾驶汽车正在不断升级,智能机器人可以提供高效的社区服务,而依托深度学习算法,人工智能既可以快速诊断疾病,也能一分钟就 完成一个安全分析师一年分析数据代码的工作量。相关报告指出,2017 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 700 亿元;而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机器人革命”将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市场。可以说,新一代人 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交汇期,既面临 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未来,人工智能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打开更大的可能性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工智能技术是我们实现“弯道超车”甚至“换道超车”的重要机遇。正因 此,尽管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潜力还有待挖掘,融资环境还有待优化,人才瓶颈还有待破解,我们仍然必须敢于闯进创新的“无人区”,变“跟跑”思维为“领跑”思维,潜心蓄力、久久为功。

不断优化制度环境,夯基垒台、补齐短板,激发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相信我们一定能推动新一 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让智慧之光照亮未来之路。

(摘编自李浩燃《激发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目前已经在世界上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B.随着互联网的诞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由此,人工智能技术应运而生。

C.“机器人革命”创造了数万亿美元的市场,可以说,新一代人工智能蕴藏着巨大市场空间。

D.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的出现,说明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工智能对科技产业革命的战略意义开篇,强调激发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

B.文章将工业革命时的机器和如今人工智能进行对比,以突出人工智能独具的创新优势。

C.文章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人工智能日益融入并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D.文章既阐述人工智能引领世界科技产业革命,又强调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将会替代人类的脑力,大幅提高人类社会的思考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B.人工智能进入爆发增长时期,所以突破了从“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拐点。

C.我国经济要向高质量发展,既要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D.我们只要能敢于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就是我们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重要机遇。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关注公众号

责任编辑:大白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

>>更多教师招聘通用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全国中小学各学科、各版本电子课本汇总教师职业道德——特征知多少教师招聘中小学体育笔试试题12023年5.7事业单位联考(言语理解)送分题2023年507事业单位联考《职测》判断推理命题趋2023年507事业单位联考职测(数资)送分题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互动交流

  •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

  • 微信公众号:htjiaoshi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