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2017江西教师面试语文说课、试讲稿

http://jiangxi.hteacher.net 2017-06-01 13:30 江西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题西林壁(说课)

 

一、说教材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旨在发现自然的奥秘,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题西林壁》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七言绝句。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同时又是一首哲理诗。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全面观察客观事物的良好习惯。

     根据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反复朗诵古诗,把握诗歌的内容。

能借助注释和图片理解诗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深入理解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说理意味,同时领略古诗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中,提高品味语言、鉴赏古诗的能力,培养全面认识客观事物的习惯。  

通过对以上教材地位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诵古诗,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领略古诗的意境美、韵律美和含蓄美,培养多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字词,形成了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大意理解具备一点基础,但在准确理解诗歌深刻语句、感受语言以及把握诗歌情感方面还不够,诗歌的鉴赏能力还没有形成。同时这这一学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的事物有较强的兴趣,这些都将成为我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本课我主要采取朗读法,并辅之以讲授法、讨论法。分组讨论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我将提前准备好PPT等教具。

四、说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本节课中主要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以自己独自学习的方式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来习得古诗。

五、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激发兴趣

本节课我将采用温故导入法,引入新课。

启发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有写山的诗句。

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生答)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这样的导入可以复习旧知,同时与新内容产生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诗文,了解诗意

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如:注意每行之中字间适当的拉长与停顿,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读好韵脚“ng”。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题西林壁》。

5、解题: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设计意图】: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会把我们带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兴趣是朗读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就能全身心投入。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1、首先我会让学生自学前两句并进行扩写与描述。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描绘这首诗。

2、鉴于三四句理解起来较难,以及句子中所包含的哲理,我在这一阶段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我会及时指导学生。

三四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首先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接着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最后再综合评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设计意图】:一首诗,除了理解诗句外,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们体会到诗的真正内涵,体会到这短短的几个字中所蕴含的感情或者哲理。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单独理解古诗有困难,因此我设计小组合作的方式,也是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巩固延伸

在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一个综合性的诵读活动。

1、我会进行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深刻的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忧国思家的感情。

3、最后,我会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讲评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理念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我在巩固环节设计了综合性的诵读活动,引导学生去诵读、赏析,加深他们对诗歌文学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采用主题式的小结。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认识。这样的结课,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有对课文思想内涵的归纳,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作业布置

本节课我会布置两个作业,第一个为必做作业,第二个为选作作业。

1、背诵诗歌,并对这首诗歌进行扩写,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2、搜集有关写庐山的古诗词,并与今天所学进行对比。

这样的作业设计遵循的新课标突出个性化开放式、多样化的作业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性与合作性,为学生今后学习古诗词奠定了基础。

 
 

再见了,亲人(说课)

一、教学背景

《再见了,亲人》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第十册是高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因此本册教材既注意了与中年级教材的衔接,又开始体现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学生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可大体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对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本文情感浓烈,对于学生来说,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以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会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开展教学。

     根据以上对教材以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课前预习,认识、会写本课的一些生字词。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雪中送炭”、“噩耗”等词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立足课文,以读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基于以上对教材以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但对学生来说,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是选取哪些材料来表达中心思想的,中心思想与材料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是困难的。因此,“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则被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活动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总结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更好地完善我的教学设计。这种评价将以形成性评价和绝对评价为主,随堂完成。在评价过程中,我会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请不同的学生来作答,这样既可以大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不至于挫伤部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他们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比如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究竟为志愿军做了什么?”这个问题通过读课文就可以找出,因此我会请平时比较沉默寡言的学生来回答。而对于较难的问题,我又会请那些平时比较积极,成绩较好的学生的回答。对于答案的点评,我不但会自己给出点评,还会请其他同学对该同学的回答做出评价,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点评能力,还有助于扩大课堂互动的参与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三、课程设计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因此本课主要采用读书指导法、问答法、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对于学生而言,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因而在课堂中,我会让学生采用“读——思——议——练”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适时点拨的方法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运用以上教学方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谈话导入:上课之前,有个问题我们要讨论一下。大家看,有这样一个词:亲人,就是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人,与你血脉相连、相通的人。(让学生说一说与身边亲人的感情)今天,我们要关心的是,除了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被自己爱着,在这个社会上,还有没有其他人,也在互相关心着、爱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再见了,亲人》。

检查课前预习,简介时代背景。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悍然越过了“三八线”,一直打到了鸭绿江边,威胁到我们国家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决定出兵增援朝鲜,所以,13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跨过了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30万人出去了,14万人的生命就留在了朝鲜,常眠于这块土地之上,其中有黄继光、邱少云,还有许多许多……

课文中描述的情景,就是1958年10月的一天,我们的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在这个时候,他们喊道:再见了,亲人!同学们,你们听:火车已经快要离站了,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手拉着朝鲜人民的手: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体验一下,8年结下的深情,现在就要分别了。同座位的同学体验一下。

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段难忘的记忆。(板书课题)。(课件中插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让学生在“雄赳赳,气昂昂”的乐曲中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豪迈之气,让学生感知时代,亲近文章内容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a、注意拼读生字。b、思考:课文为我们讲述了哪些亲人?她们究竟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些什么呢?(以问题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问题,学生就得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

2、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战役      封锁   暂时    供应    硝烟

雪中送炭  唯一   情谊    噩耗    刚强

3、说说志愿军眼中的亲人指的是谁呢?(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板书:朝鲜人民)究竟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些什么呢?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先让学生默读第1段,边读边思考边划使你最感动的句子。以大娘送打糕之事为例。出示“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教学中紧紧围绕“雪中送炭”联系上下文,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请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志愿军处境艰难,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来打糕。再反复朗读,体会文中表达的情谊。

再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动。适时出示“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唯一的亲人”,体会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再理解不同句子表达效果的强烈比较。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提问这是什么句子?你能换个说法吗?使学生体会反问句使感情更加强烈。学生通过分析、理解,反复朗读,体会到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

然后采用学习第1自然段的学法,引导学生学习第2、3自然段,而且要掌握学习方法,然后由“扶”到“放”。落实新课程标准“尊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感受”的要求。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亲人的内心世界。

(四)以读激情, 概括中心。

再读1-3自然段。提问: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些什么,付出了什么代价?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充满感情,作者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的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的句式表达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这时,要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片段,读中悟、悟中读,以多次反复的朗读激发他们的感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中朝人民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并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五)课程结束,布置作业

为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好的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读一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2、查看有关抗美援朝的影视资料,如:《上甘岭》、《英雄儿女》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并把使自己感动的词句抄下来。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也必然离不开教师的板书,本节课的板书我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具体板书设计如下:

 

四、教学体会

    本节课教学的一个主要亮点在于把及时的评价引入课堂,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评价。这不仅能让老师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案;还能使学生通过一次次的回答问题、教师肯定,逐步地树立信心。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会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先扶后放。先由教师主导第1段的学习,再由学生自学2、3段,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发展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1.《观潮》试讲稿

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 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让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理解课文内容 。

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

(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提问。(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 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

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

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

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

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

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

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

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

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

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

雄伟气势。

6.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

(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

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

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

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2.《丑小鸭》试讲稿

一、导入

问题导入:丑的反义词是什么?你们怎么理解美和丑呢?你们认为丑小鸭就是丑的,白天鹅就是美的吗?是的,我们都希望自己是生活中的白天鹅,没有人愿意成为丑小鸭。我们每个人不论年龄的大小都有美好的心愿。学生希望自己的成绩会提高、得到老师的表扬、成年人们希望自己的工作会有所成绩。然而,我们都十分清楚,要想由丑走向美,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都需要一段艰辛的成长历程,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体味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成长历程,它是如何由自卑、懦弱、四处碰壁到最后的有所追求,成为美丽的白天鹅的呢?

二、介绍作者

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尔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安徒生童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即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前者为主导风格,多体现在歌颂性的童话中,后者多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

安徒生的创作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字词积累(在阅读过程中解决):讪笑  吐绶鸡   灯芯 草   铰链   迸出  

(二)初读课文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 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请分别找出来。

        沼泽地——老太婆家——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  

     沼泽地:( 同情、 歧视) 继续离开

     老太婆家:(被嘲笑)  到广大的世界里去

     水中:  (得到救助) 向往美与幸福  

     农夫家:(被追打)  逃出来

     花园里:(被赞美)  一点也不骄傲

四、研读课文

(一)分析形象

1、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  

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丑小鸭之所以拼死地要飞向高贵的天鹅,是因为他心中有着恒久的梦想:向往美好,不懈追求,自己也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为着目标而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一方面是觉得自己卑微、无力和渺小,另一方面是只有他自己清楚,他还是原来的他,只是环境不一样了。“一颗好的心”指善良的、美好的、有理想、有追求的心。  

剖析:  

1)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美丽。  

2)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2、学生讨论交流:怎样理解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是自己不懈追求的结果?

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学生1: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实际上经过了两个阶段,由被迫流浪到主动追求。在老太婆家,它找到了安身之所,但它并不满足,它要“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要到“新鲜的空气和阳光”中去,这是它追求美好生活的开始。在见到白天鹅后,它“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从此“再也忘不了”它们,这是他信念的形成期。经受了严冬的煎熬和考验,当他一见到久已渴望的天鹅,它的信念更加坚定了,“我要飞向他们”,就算“他们会把我弄死”,也“没有什么关系”,她不顾生死地飞向他们终于靠自己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实现了理想。

学生2:丑小鸭离家出走是被迫的,因为不仅周围的人不喜欢它,就连他的兄弟姐妹也欺负他。他在野鸭群中受排挤,又目睹了雁被猎人打死的悲惨场面,最后死里逃生。在农家小屋,他虽然受嘲弄,也被人看不起,但已经有了一个可以生存的“温暖的屋子”,“有了一些朋友”,他应该满足了。但他偏不,他不愿意享受这样的 “安逸”,他要到更广大的世界里去。于是他走了,他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了,他见到那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美丽的天鹅了。后来,严冬到了,他虽然几乎被冻死,但当他仰慕的天鹅飞回来时,他不顾一切地朝他们飞去。于是他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了。

教师小结:试想,在已有了相对安逸的生活以后,他如果不思进取,不再追求,他怎么能得到最终的幸福生活呢?

3、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丑小鸭的哥哥姐姐、鸭妈妈、养鸭的小姑娘、小鸟、猎狗、、农夫、猫绅士与鸡太太

启发: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救回了丑小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善良仁慈乐意帮 助别人的人。(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二)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1、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2、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3、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五、巩固小结:不管已经长得多大,我们的心里总有一只丑小鸭,它是我们还未蜕化的一部分,也许,它会带来自卑,带来忧伤,然而也因为有它,我们才不断鞭策自己:我还需要长大!原来,我们都是丑小鸭,都在不断的努力中成长!

 

 

 

关注公众号

责任编辑:江西分校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

>>更多江西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教师招聘面试高中语文《望洞庭》说课稿教师招聘面试小学音乐《放纸鹞》说课稿教师招聘面试初中物理《平面镜》说课稿教师招聘面试小学音乐《顽皮的小杜鹃》说课稿教师招聘《我们多么幸福》答辩小学信息技术《认识“画图”》说课稿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互动交流

  •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

  • 微信公众号:htjiaoshi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