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2014江苏南京市四城区教师招聘中学语文卷及答案

http://jiangsu.hteacher.net 2016-09-22 14:24 江苏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2014年江苏省南京市四城区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填空题

1.【答案】D。解析:“与”的繁体字是“舆”。故此题选择D项。

2.【答案】D。解析:双声字是指声母相同的两个字。A项中的双声字是“冷落”“清秋”;B项中的双声字是“黄昏”;C项中的双声字是“初程”;D项中没有双声字。故此题选择D项。

3.【答案】A。解析:普通话平仄音调为: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为平音;三声(上声)、四声(去声)为仄音。题干中“天子圣哲”的声调为“天(一声)子(三声)圣(四声)哲(二声)”用平仄表示就是“平仄仄平”,答案中只有A项“千古劲节”的音调为“千(一声)古(三声)劲(四声)节(二声)”符合“平仄仄平”。故选A项。

4.【答案】A。解析: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只需要有一部分达到,不那么严格。A项属于严式对偶,其他三项属于宽式对偶。故此题选择A项。

5.【答案】C。解析:近体诗的基本要求主要有句数、字数、用韵、平仄、对偶、粘连、反复、孤平、三连平等。每一种都有明确要求,违反了其中任意一条,都可以视为出律。《七十抒怀出律不改》前四句的平仄都没有问题,第五句出现问题了,应该“相粘”第四句,成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而不是“仄仄平平仄仄仄”,这叫“失粘”。第五句实际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但为了不“失对”,成了“仄平平仄仄平乎”。故此题选择C项。

6.【答案】A。解析:A、B两项较C、D两项更为简洁。A项较B项更有敬意。故此题选择A项。

7.【答案】C。解析:A项咏叹何其芳,他是“汉园三诗人”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B项咏叹废名,废名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是《竹林的故事》,长篇《莫须有先生传》。C项咏叹沈从文,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类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D项咏叹周作人。故此题选择C项。

8.【答案】杜甫王维左丘明王羲之

二、文言文阅读

9.【答案】B。解析:“题”在此句中的含义为“品评、评论”。故此题选择B项。

10.【答案】A。解析:奔走:急走,跑。开张:(古义)开扩,舒展,(今义)商店开始营业。感激:(古义)感动激励,(今义)感动,感谢。制作:(古义)作品,(今义)制造。故此题选择A项。

11.【答案】C。解析:且:暂且,姑且。安:怎么。则:却。若:如果。故此题选择C项。

12.【答案】B。解析:赞美韩荆州的文才。故此题选择B项。

13.【参考答案】颖脱而出;龙盘凤逸。解析:“倚马可待”为偏正结构,“推心置腹”为并列结构。

14.【参考译文】

(1)希望您不因自己富贵而对他们傲慢,不因他们微贱而轻视他们。

(2)有的因才干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赏识。

三、现代文阅读

15.【参考答案】

两人对话、几人聚议、自我的沉思默想。

16.【参考答案】

①“娓娓”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好听。“喋喋”形容说话多,唠唠叨叨,说个没完。②“娓娓与喋喋”交代了文章议论的内容。③“娓娓”在文中指一种有趣味的、有内涵的语言艺术,要善于倾听、善于表达,要侃侃健谈,学会自我沉思默想。④“喋喋”在文中指“嘶蝉”,是一种争辩式的、不投机的言谈。

17.【参考答案】

①作者将几人聚谈比喻成滚雪球,生动形象。②“或轮流坐庄,或旁白助阵,或争先发言,或反复辩难,或怪问乍起而举座愕然,或妙答迅接而哄堂大笑……”句式整齐,语言精炼,却不乏恢弘之气。

18.【参考答案】

卡莱尔的话富有启发性,语言精炼,含蓄典雅。①作者引用卡莱尔的话,表明自己对语言的独特看法.人应该追求永恒的语言。②引用卡菜尔的话,使作者的观点更加明确,言论更确凿,增强说服力。

四、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

《闪亮的山谷》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认识、会写“萤、暇”等生字词,会用“恍然大悟”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讨论、探究题目的含义,学习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通过造句,鉴赏文章语言,掌握设问的修辞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萤火虫的喜爱,感受作者看萤火虫的收获,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懂得尊重大自然。

《合欢树》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说出作者选材组材的技巧,说出“合欢树”在文中的深刻寓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具体深入理解文章,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0.【参考答案】

中学:赏析母亲形象的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课文,品味母亲形象

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把握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6段)追忆母亲

第二部分:(7~12段)思索合欢树

(2)合作探究第一部分

①浏览第一部分,思考在这部分中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作文竞赛、母亲为我治病、鼓励我好好写作、为我去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②关于“我”在一次作文竞赛中得了第一的事,母亲在我十岁和二十岁时有不同的表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

学生讨论后明确:就形式而肓,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对同一件事,母亲在我十岁和二十岁先后说过不同的话,这是由于“我”的境遇不同,因此目的和用意也就很不一样,对于年少的心高气傲的急切期待母亲表扬的孩子来说,一瓢冷水可以让孩子冷静,不至于骄傲;对于因残疾而绝望的青年,母亲旧话重提“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这是激励,以此鼓励“我”振作精神,把写作的路走下去,以获得生的勇气和尊严,可见母亲的良苦用心。

就内容而言,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至今还在缠绕着“我”的既有母亲的慈爱,教子之道,还有母亲的美丽和悲伤,正是这一切的一切,才使“我”在母亲去世多年后仍对她无法忘怀。

(3)一篇文章想要写得生动感人,靠的是什么?(细节描写),没有细节描写的文章就像一颗光秃秃的树,毫无生气。而这篇课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运用了很多细节描写。课文描述了给“我”治病过程中母亲的哪些细节?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细节描写并指出它是属于哪种细节描写。

肖像描写:“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动作描写:“母亲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

语言描写:“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没有用?”

心理描写:“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4)第三件事用了什么描写?

学生回答(语言描写)“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搞过写作”“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5)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用了什么描写?明确:动作描写。

(6)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学生讨论后明确:母爱是无条件的,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

(7)作者在第5段中说“她心里太苦了”这种苦是什么样的苦?你能理解吗?各抒己见,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8)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怀人散文。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线索追忆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

小学:理解“闪亮的山谷”的教学过程:

(1)教师提问:刚上山时,大家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思考,划出关键句子。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刚上山时看到了五月美丽的山谷和昏暗的草丛中闪烁着的萤火虫。感受:产生疑问,不知道为什么销声匿迹的萤火虫又回来了。

请两名同学读妈妈诧异的句子,要求读出疑问的语气。

(2)教师提问萤火虫为什么能够回来。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因为舅舅停止了使用除草剂。

(3)教师提问:舅舅在文中还做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舅舅还阻止了妈妈开灯。

(4)教师布置讨论话题:“舅舅为什么停止使用除草剂,为什么阻止妈妈开灯?”学生同桌间讨论。教师请同学回答。

明确:舅舅想让萤火虫回来;舅舅想让萤火虫一直繁衍下去;舅舅想让山谷变得更加美丽;舅舅是在保护自然环境。

(5)教师布置讨论话题:“闪亮的山谷”有何含义,学生在小组问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山谷因为萤火虫而闪亮,山谷因为人们的保护而美丽。人们要尊重大自然.环境是代代相传的永恒的宝藏。

(6)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环境,保护周围的环境。

21.【参考答案】

中学:设计赏析文章最后一段的教学过程。

(1)学生阅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

①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第七自然段)

②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第八自然段)

③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的合欢树的影子以及希望去看看合欢树;(第九、十自然段)

④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第十二自然段)

(2)教师提问文中几处写到“孩子”,其用意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第一处:“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孩子“不哭不闹”是因为生活在母亲的呵护之下,生活在一个祥和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着合家欢乐。

第二处:“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作者不希望孩子长大后知道曾经住过的房屋以及屋前的合欢树,有着一个残疾人经历过的苦难历程,在他生长过程中产生一种心灵的阴影;希望他能健全、健康、茁壮成长。用孩子的生活环境和作者曾经的生活经历形成对照。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要表现什么?

①学生朗读:“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

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

表现孩子对自己母亲的怀念之情——人之常情。

②小男孩长大成人后怀念他的母亲,这是人之常情。

母爱是普通的,可他又怎能理解身为残疾人的史铁生,不能跑去看看那棵树的痛楚与追悔莫及呢?

朗读:“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转折关系,后半部分是作者意图的强调点所在)

分析:“我”知道合欢树是谁种的,是在什么情况下种的。

作者的这种情感是小男孩未曾经历也无法体验的。(请同学回答)——母爱又是独特的。

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借小男孩来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以一种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小学:生字“萤”和“恍然大悟”的教学过程:

(1)“萤”的教学过程

①请同学读“萤”,全班齐读。

②全班同学观看幻灯片,幻灯片出示“萤”的书写过程,学生跟写,教师强调字形结构和笔顺。

③教师出示“萤”与“荧”二字,强调二字的区别。请同学分别组词:“萤火虫”“荧光棒”“荧屏”。

④学生再次书写“萤”;请同学到黑板上书写。

(2)“恍然大悟”的教学过程

①教师引导:知道舅舅不用除草剂,但萤火虫再次回来后,我们的感受如何,在文中找出一个词语形容。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恍然大悟。

②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当时“我”的心理:一下子明白了。

③教师请学生带着这种理解再次读本段内容。全班同学带着这种理解再次读本段内容。

④教师明确:“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悟:心里明白。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请学生试着做一做恍然大悟的表情。

⑤教师请学生用“恍然大悟”造句。

五、作文

23.【写作指导】

材料分析:该作文题以一位小学家长的一封信为材料,谈及当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涉及目前教育现状,非常适合教师考试作文的命题。此题不仅能考查考生的作文能力,更能通过作文考查考生的教育理念、人生观念等。对待此题要慎重,需仔细分析材料,把握材料中透露出来的意旨,根据材料中心选材、议论,写出自己的独特观点。

立意参考:“坚持自我~教育不是为了整齐划一”“教育理念的冲突”“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差距”“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老师”等等。

相关推荐:

>>2016年江苏省教师招聘考试网络辅导课程

>>2016年教师招聘考试相关复习资料

江苏华图教师网 http://jiangsu.hteacher.net

关注公众号

责任编辑:lmj18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江苏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试题

>>更多江苏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互动交流

  •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

  • 微信公众号:htjiaoshi

在线客服×